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3|回复: 0

2018备考:快速背诵文言文的4个高效方法!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7-10-8 19: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不少同学都觉得文言文不好背,但考试考又不能不背,而死记硬背的最终效果并不好,根本就记不牢。
    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个文言文的背诵方法,同学们仔细学习呦~

2017100303105617318.png

2017100303105617318.png

    文言文背诵方法
    1.抓关键词语背诵
    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的关键性动词。
    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意义、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来记忆。
    2.按写作顺序背诵
    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
    例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同学们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然后再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
    3.整分联背诵法
    整分联背诵法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
    对于较长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4.尝试回忆背诵法
    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
    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①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③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2、作为连词
    ①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表示范围,译为“到”。
    ④“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于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而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当然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单单只学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更多专业知识,除了学生自己的努力背诵外,还需要更多高效学习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4-25 13:35 , Processed in 0.084588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