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8|回复: 0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诗文阅读“比对”题的设计与解答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7-12-27 23: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知不觉,2017年就要过去了,北京2018年高考也近了。“比对”题,顾名思义是通过比较对照、核对两者之间的异同,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的试题。为了增加区分度,拉开分数差距,今年的高考题“比对”题的比重加大了,难度增加了。在此,小编特意整理了这份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主要对2017年高考卷中“比对”题的分布及解题方法做一些探究,今天来看看古诗文阅读“比对”题的设计与解答
    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和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三道选择题,第一道题和第二道题往往是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和文化常识的积累与判断,第三题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虽然一、二题做题时也要“比对”原文,但不比第三题对读懂原文,“比对”原文做出判断的要求高,而且难。所以我在这里只讲第三题。古诗鉴赏两道题,一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我在这里也只讲第一题。分述如下:
      (一)文言文阅读“比对”题的设计与解答
    近几年来,高考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相对固定,文体为人物传记,设题也比较固定,第三题(12题)基本上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从不同角度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判断。但它又是选择题,而且设题为选出错误的一项,这就意味着有三个选项是正确的,正好可以成为考生理解文意的最好凭借,因为现代中学生最不愿意读也读不懂的就是文言文。当然不是说考生不去读原文,直接从此题的选项下手,这样做容易断章取义,拿捏不准对错。所以,还必须按以下步骤来做文言文阅读。
    1、初读→了解传主人物的大致情况
    人物传记的整体结构及介绍人物的一般顺序是:姓名→籍贯→职务→经历→事件。具体的行文一般分为三个部分:①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学识;性情;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最初任职情况等。②人物的主要事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而“时间、地点、职务”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③人物的性格作风。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快速阅读、了解人物”。
    初读时,不要花太多的时间纠结在某些词句上,有些实在难懂的地方采用跳读法。但阅读时需要特别关注那些评价性的语言,不管是作者的直接评价,还是从辞色的褒贬中感受到的作者的情感倾向。因为设题的选项往往会在此设置陷阱。
    2、再读→依据四个选项“比对”原文
    文言文读一遍不可能完全读懂,甚至可能只读懂了60%,那么在考场上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求助于综合题(12题)的四个选项来理解文意是很有必要的。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探究,这道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照选文的顺序,用白话文依次对每一段落或所记人物的主要事迹作概括或评判。如果我们拿每一个选项的表述去“比对”原文,再依据我们初读原文时的理解,就更能准确地理解原文并做出判断了。解决了这道题,读懂了原文,再回头做前两题,就不在话下了。
    2017年全国Ⅰ卷文言文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第12题四个选项: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就是对原文从开头到“遣财禄秩,一不关豫”的解读)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就是对原文从“混风格高峻”到“号约微子”的解读)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就是对原文从“混以刘毅党见诛”到“入门莫不叹息”的解读)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就是对原文从“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到“弘微一无所取”的解读)依据此四个选项是不是对原文的理解明白、通畅多了。
    3、三读→索检误项错误点不含糊
    人物传记“比对”题误项设计类型与论述类阅读也是大同小异,只是根据文体的特点有所侧重。一般会在以下几方面设置错误点:①张冠李戴;文言文文字简约,有时名字古怪,再加上人物关系复杂,很容易混淆,弄错对象。②无中生有;把本来没有的信息或次要人物的信息强加在传主人物身上。③时间、地点混淆;人物的主要事迹涉及到的时间、地点多,随意搭配时间或地点制造错误点干扰考生。④主题分析错误;⑤对人物的评判失当;⑥人物关系混乱,乱点鸳鸯谱等。做题时,心里时刻装着这些误项类型,当选项与原文发生碰撞时,能快速找出错误点,并明确类型,验证出题人的考查意图。2017年全国Ⅰ卷中12题答案是B,错因就在张冠李戴,弄错对象。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根据此段所述,主语是“张混”,那么“居住在乌衣巷”的是张混而不是谢弘微了。
    (二)古诗鉴赏“比对”题的设计与解答
    古诗鉴赏是历年来高考必考题,材料基本上来自唐诗、宋词、元曲,只不过在设题上原来是两道简答题,从今年开始改为一道选择题,一道简答题。选择题为五选二,选出不恰当的两项,考查的是考生对中国古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整体把握和鉴赏能力。古诗阅读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读不懂或理解不到位是常有之事,而五选二的选择题的设计,有助于读懂诗歌,通过五个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琢磨,说不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要想稳操胜券,做好这道多选题,还必须稳打稳扎,步步为营。
    1、读懂诗歌是前提
    如何读懂一首古诗?套用两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平时深厚的积淀和长期地对自己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当然,古诗读得多了,积累多了,也能找到一些规律,根据我的积累和经验,可以这样来读古诗:
    首先,了解古诗的类型及特点,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探究,我们可以把古诗归为四大类:①写景抒情诗;②咏物言志诗;特点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或咏物寓理。③边塞征战诗;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④怀古咏史诗;特点是借古讽今、怀古伤己。不同类型的诗歌描写的侧重点不同,表达的情感和主题迥然而异。
    其次,读懂一首古诗,需要把它当文言来读,注意补省略,调语序和词的活用。按照以下步骤,做实以下工作:一看,即看标题、作者、注释、序文、甚至标点,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题材、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作者如果是名家大家,我们可以根据平时对他生平和创作特点的了解来辅助理解此诗。附在诗歌后面的注释不能忽略,从注释中往往可以看出写诗的背景,有时注释还暗示了诗人心情,内容主旨往往隐于其中。序文更是暗示诗歌背景,作者风格,情感态度等。二抓,即抓意象特点、抓情感暗示。特别是语言的暗示,钱钟书先生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它包括色彩的暗示,时令的暗示,环境的暗示,动作、行为的暗示和情感的暗示。三辨,即辨人、事、景、物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联或各句间的关系。明代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清代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弄清了景和情的关系,也就大致把握了诗歌的主题。
    2、明辨手法是硬件
    虽然说古诗鉴赏的两道题各有所侧重,14题选择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但古诗创作的一些手法或术语也应该有所掌握,否则,选项中万一出现一些简单的手法或术语,却不知晓或混淆,直喊冤枉也是徒劳,于事无补。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简单地说,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而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一般高考古诗鉴赏材料为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或者宋词,元曲中的小令。绝句是四句,律诗一般是八句,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又有“起→承→转→合”之说。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
    诗歌的创作手法主要以描写和抒情为主,描写手法有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诗歌的表现手法有白描、象征、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对比、用典、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3、“比对”诗文定乾坤
    有了前面的初读诗文和硬件准备,再用五个选项“比对”原文,认真细致,确保精确无误。2017年全国Ⅰ卷14题的五个选项的设计,是按照诗歌的前后顺序依次对诗歌内容进行赏析,通过依次“比对”原文,就能发现其中的端倪。A项“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而原诗“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说的是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如此看来,“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是错误的。E项“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而原诗“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说的是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所以“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错,是诗人有感而发:面对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备慧眼认真鉴别。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可见,此题在设计陷阱时,主要是根据诗歌鉴赏的特点来拟定的:①弄错感情色彩;②曲解诗意;③褒贬失当;④无中生有;⑤观点态度不对;⑥情感主题错误;⑦手法混淆或错误;⑧诗歌常识弄错等。
    以上是今天北京文都中小学分享给同学们的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些帮助吧。最后,提前祝各位同学在北京2018年高考中金榜题名!
   
    文有道,都成才! 文都中小学 邀请您加入:
    2018艺考文化课交流群:148559519
    2018全国高考群:656237430
    2018北京中考交流群:655694073
    2018北京小升初交流群:438738892
    点击QQ号 直接进群!学习,我们是认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9 06:50 , Processed in 0.093178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