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0|回复: 2

2008年高三语文期中试题(苏州)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4 22: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匡庐晚钟(节选)
夏 磊
每次与外地朋友通电话,末了总要说一句:欢迎来江西做客,我们一起去登庐山。可当朋友真的来了,却总为如何登山而犯难,是爬好汉坡上去呢,还是驱车直到牯岭。朋友中多有儒雅之士,如果走好_汉坡,登三叠泉,怕是体力不支,显出狼狈;可如果只在牯岭或山顶转转,又怕怠慢人家。
话是这么溅其实我也没有真正地攀过好汉坡,可却从未放弃登一次的念头。我一直认为山是有生命的,人只有在登山的时候,才能与这个伟大的生命进行交流,每一次剧烈的喘息和每一次牙关紧咬,都是对生命的一次原始的体验,是一次心无杂念的回归。我不赞同有的登山者在登顶之后说自己又征服了一座山。一个如此伟岸的生命怎么能被征服呢?自然界的生命人类可以驾驭,但除非你消灭了它,不然它们生命的属性是永远不可能被征服的,谁能阻止沧海桑田?谁又能不让小草生长呢?
因此,当我在这个深秋的傍晚试着在好汉坡爬一段的时候,心中是怀着敬意的。
从山谷吹来的寒风,似乎隐隐约约总像带着点山中寺院的晚祈的钟鸣,我知道这只是一种感觉,这感觉从我踏上第一个台阶就有了,或许这钟声正是我期望听到的,并已经在我心中萦绕多时了。是的,一个俗人面对着这座“一山藏六教”的宗教名山,是没有办法不诚心祈福的,面对着无数神明的仁爱,谁都没有办法不去做一次虔诚的参悟。尤其是在这夕阳如血的黄昏。
我知道,我无法改变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甚至都弄不清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那几百座寺院和别墅残留着的又都是谁的气息;而我更知道的是,当我离开庐山,当我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它依然在这里等待着和下一个来访者交谈。这里面又该有多少轮回的秘密呢?
这么一想,这次留宿庐山就相当于一次宗教式的膜拜了。
深秋不是上庐山最好的季节,却是最能够让人感怀的。各式各样别墅的红色的屋顶,点缀在萧瑟的秋风里,旧一些的显得凝重,新一些的则渲染出一片灿烂,鲜红的枫叶散布在其间,提醒着人们岁月和季节的变迁。中国文人素来就有悲秋情结,面对着层林尽染、红叶似火,聆听着孤雁长鸣、枯溪浅唱,谁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们从来不缺乏想像,眼看着一个个生命在这个季节无声地衰落,联想到人世无常,就难免会生出几许凄凉。于是,中国最伟大的悲情人物司马迁来到了庐山,他“南登庐山”,为庐山两千年的文化史翻开了第一页,写下了第一个篇章。
司马迁是孤独的,在他之后上山的人里面,也有许多是孤独的,像陶渊明、朱熹、苏轼等等。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们中的一些人那么执著地登上山顶,然后选个地方住下来,与青灯黄卷、竹影林风为伴;又为什么总选择独自一人。我不只一次地想,或许他们是为了感悟什么,也可能是已经感悟到了什么,而这些东西是不能说破的,是无法与他人分享的。那么,既然只能放在心里,这些感悟又有什么用呢?他们之中许多人还写过不少诗篇,那些诗文一旦从口中吟出,感悟也就画上了句号,那么他们的诗又是写给谁看的呢?看来,他们的孤独和感悟也是希望有人来一同品尝和分享的。
这么一想,我忽然觉得那些高山一样的先贤大家,其实也是很可爱的。他们由于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选择了隐居庐山,又因为庐山,他们诮解了矛盾,停止了挣扎,这本身就已经具有了一些宗教的意味,更何况他们其中的几位正是中国儒道佛划时代的人物。.还是我前面说的,庐山是有生命的,它被长江和鄱阳湖滋养着,它的个性里面充满了水的圆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大片山水天生就是为了启迪人的智慧而生的,难怪那么多人把庐山当成了仙山福地。
(选自《散文》2007年第5期)
1.风送晚祈的钟鸣,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什么?(4分)
2.文章两次提到“这么一想”,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之处?(5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庐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
4.作者不同意有些登山者在登顶之后说自己“征服了一座山”,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5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1 8分)
王彦超,大名临清人勺性温和恭谨,能礼下士。
周祖平内难后,北征契丹,以彦超为行营马步左厢都排阵使,从周祖入汴。会军变,周祖革命,即命彦超权知徐州节度。未行,湘阴公旧校巩廷美据州叛,真拜彦超武宁宰节度,命讨之。彦超督战舰破其水寨,乘胜拔之。又与枢密使王峻拒刘崇于晋州,彦超以骑兵进,崇遁去,授建雄军节度。复以所部追贼至霍邑,贼步骑堕崖谷,死者甚众。
显德初,刘崇南寇,命彦超领兵取晋州路东向邀击,从战高平。彦超自阴地关与符彦卿会兵围汾州,诸将请急攻,彦超曰:“城已危矣,旦暮将降,我士卒精锐,傥驱以先登,必死伤者众,少待之。”翌日,州将董希颜果降。遂引兵趣石州,彦超亲鼓士乘城,躬冒矢石,数日之下,擒其守将安彦进,献行在。师还,诏率所部浚胡芦河,城李晏口。工未毕,辽人万余骑来侵,彦超击败之,杀伤甚众。
宰相李谷征淮南,以彦超为前军行营部署,败淮南军二千于寿州城下。吴兵水陆来援,谷退保正阳,吴人蹑其后。会李重进兵至,合势急击,大败吴人三万余众,追北二十余里。
宋初,加兼中书令。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酒酣,谓彦超曰:“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曰:“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帝大笑。彦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谕,令赴朝谒。
太平兴国六年,封分邻国公。七年,彦超语人曰:“人臣七十致仕,古之制也。我年六十九,当自知止。”明年,表求致仕,加太子太师,给金吾上将军禄。彦超既得请,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居处服用,咸遵俭约。雍熙三年,卒,年七十三。
开宝初,彦超自凤翔来朝,与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俱侍曲宴。太祖从容谓日:“卿等皆国家旧臣,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知旨,即前奏日:“臣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行德等竞自陈夙昔战功及履历艰苦,帝曰:“此异代事,何足论? ”翌日,皆罢行德等节镇,时议以此许彦超。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即命彦超权知徐州节度 权:暂时代理官职
B.追北二十余里 北:败军
C.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 斥:斥责
D.时议以此许彦超 许:称许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彦超识时务的一组是(3分) ( )
①乘胜拔之 ②傥驱以先登,必死伤者众,少待之 ③奉表待罪
④人臣七十致仕,古之制也 ⑤表求致仕 ⑥居处服用,咸遵俭约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彦超南征北战,作战善于谋略,机智勇敢,立下了许多功劳,深得君王的信赖重用。但他一点也没有居功自傲。
B.王彦超在进攻汾州、石州时,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部署。既攻克了城池,又保护了士兵,充分显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C.王彦超面对太祖的问题,巧妙应对,既使太祖感到高兴,又让自己摆脱了窘境。第二天还上表请求太祖处治自己“失言”的罪过,讨取君王的欢心。 ,
D.当太祖想“释兵权”的时候,王彦超心领神会,请求告老还乡。七十岁时又明哲保身,上表朝廷请求退休,过起节俭的生活。
8.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遂引兵趣石州,彦超亲鼓士乘城,躬冒矢石,数日下之。
②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
③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国,臣之愿也。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认为“酒醒”三句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是故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韩愈)
②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 (《阿房宫赋》杜牧)
③凭谁问: ,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④人非圣贤, ? ,善莫大焉。 (《左传》)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5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60
发表于 2016-7-4 22: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 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主体能动地寻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主体对人与自然共同规律的探寻,又是主体心灵对自然的体认。《周易?系辞上》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庄子?刻意》所谓“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等,都是对这种“天人合一"自觉意识的寻求。通常所说的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是强调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能动作用。外物的自然节律和主体的生理节律与情感节律,惟有通过主体的能动体认,方能会通,方能达成审美关系。
主体的审美活动意在寻求心灵自由的契合点。因此,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心灵的自由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所谓“物我两忘誓的境界,正是主体在其心情与自然的交融合一过程中,超越现实世界的物质和伦理等方面的束缚,而进入自由的境界之中。《庄子?达生》强调 “以天合天”,以人的自然与万物的自然相融合,以消除物我的界限,拓展主体的有限生命,从而跃身大化,汇入无限的宇宙之中。主体即兴成趣,可以在千姿百态的对象中实现审美的目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主体。
在审美关系中,作为群体的主体的整体思维方式,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态度的历史差异与民族差异,乃至审美的最终目的,都反映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能动作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想像力的运用,同样反映了审美主体的主动性。
主体审美态度的历史变迁和民族差异;影响着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而也影响着审美关系的内涵。这也同样证明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早在古代的狩猎阶段,人们穿耳二剜唇、戴兽骨、插雉毛,具有普遍的审美价值。这些审美趣味虽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被优胜劣汰了,但它们在审美意识的发展进程中还是起到过积极作用的。春秋时代以硕人为美,明代以五短三粗为美,都反映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这些趣尚不仅仅表现在人物品评上,而且影响到其他各类审美对象。如春秋时代以博大为关,此时的青铜器也是粗壮的;魏晋时代以清癯为美,此时的书法推崇王羲之的瘦劲飘逸;盛唐以丰腴为美,其书法也推崇颜真卿的丰满圆润。刘勰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说明不同时代,不同世态的文章,是有着一定的变化的。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审美关系的差异,而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正是主体;审美关系的民族差异也同样表明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能动作用。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差异,日本人与中国人的差异,维吾尔族人与汉族人的差异等等,使得他们对同一对象可能作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审美评判。如果说在历史的变迁中,一部分审美趣尚会因其违背人的共性等因素而被淘汰的话,那么,审美趣尚中的民族性,则大都不能强求一致,也无可争辩。
(选自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
11.下面关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审美主体能动地发现审美对象中存在的美,从而达到审美目的。
B.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由的契合点。
C.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主体由于审美趣尚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D.不同时代审美关系的差异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共同作用的结果。
12.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天合天”的说法,强调了人的自然性,也体现了人的心灵世界对自然的超越。
B.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是变化发展的,不同时代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C.人与自然在生命节律上的会通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活动使心灵感到自由。
D.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的创造,它使得审美对象超越了物态意义而具有精神意义。
13.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4.“天人合一”与“以天合天"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作者引用这两句话的意图有什么
区别?请简要说明。(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 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杭州湾东岸的杭甬线中段,上虞境内,有一片群山环抱的秀丽平原。其间,有一个白马湖,山色凝碧,湖光潋滟,景色优雅,四时宜人。1924年的3月间,朱自清第一次来白马湖时,就被这里的景色陶醉了。
这是一个阴天。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但三面映照起来,也就青得可以了,映在湖里,白马湖里,接着水光,却另有一番妙景。我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潮。湖有这样大,使我自己觉得小了。湖水有这样满,仿佛要漫到我的脚下。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的皱起来了。如絮的微痕,界出无数片的绿;闪闪闪闪的,像好看的眼睛。湖边系着一只小船,四面却没有一个人,我听见自己的呼吸。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真觉物我双忘了。(朱自清《春晖的一月》)
湖畔绿荫里,矗立着一群在二十年代是相当高大的西式建筑,这就是当时享誉海内的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称的私立春晖中学。
在白马湖的同事中,丰子恺与朱自清同岁。他是浙江一师的学生,不过在1919年即毕业,与朱自清并无师生之谊。他喜爱绘画、音乐,是其师李叔同的得意弟子。1922年,夏丐尊引荐他来春晖,于是他便在白马湖边构屋植树,定居下来。课余,他经常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朋友的印象、对古典诗词意境的理解信手画出,寥寥几笔,不求形似,但得神韵。画这些小画时,他根本没想到发表,因而包皮纸、旧讲义纸、香烟盒的背面,信手拈来,有什么用什么。这些画画好之后,丰子恺便把它们粘贴起来,挂在屋中。一次,夏丐尊偶然看见,谴声赞赏说:“好!再画!再画!”丰子恺受到鼓舞,“心中私下欢喜,以后描的时候就觉得更大胆了”。有时候,丰子恺还把它们制成木刻,让朋友们传观。渐渐地,他“那间天花板要压到头上拳了,一颗骰子似的客厅里”,“互相垂直的两壁上,早已排满了那小眼睛似的漫画的稿;微风吹过它们中间时,几乎可以听出飒飒的声音”。朱自清来到白马湖后见到这些画,非常喜爱,认为涂呀抹的几笔,便造起个小世界,使人又要叹气,又要笑。他对子恺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得那味儿。”子恺拿出他最喜爱的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漫画集给朱自清看,朱自清说:“你可和梦二一样,将来也印一本。”子恺没有吭声,他还不敢想那么远。但朱自清却是认真的。他在编《我们的七月》时,便请子恺设计了封面多又发表了他的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是丰子恺正式发表的第一幅漫画。
这幅画被正在编《文学周报》的郑振铎看见了,他对画及作者产生了很大兴趣,便向朱自清打听,并约子恺为《文学周报》画插图。郑振铎把这些画冠以“漫画”的名称,从此,中国多了“漫画,,这一新画种。后来,朱自清又请子恺为俞平伯的诗集《忆》画插图,并把为自己第一部作品集梳妆打扮的事交给了他。
1925年底,丰子恺的第一部漫画集终于出版,朱自清、夏丐尊、郑振铎、方光焘、俞平伯、刘熏宇等人纷纷写序作跋。从这里,他们深厚的友谊和互相扶持的热情确实叫人感动。
(节选自《大地足印——朱自清传记》)
l5.朱自清认为丰子恺的漫画“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丰子恺。的漫画不求形似,但得神韵。 B.丰子恺的漫画用笔简约,意境深远。
C.丰子恺的漫画表达含蓄,令人回味。 D.丰子恺的漫画内涵丰富,刚柔相济。
l6.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朱自清第一次看见白马湖的美景就被陶醉了,“春晖的一月”让他受用另祥鞠景”,进入了“物我双忘”的境界,于是他再也离不开这个地方了。
B.是郑振铎率先发现了丰子恺的绘画才能。他看见丰子恺.的漫画后,对其作品很感兴趣,把他的作品称为“漫画”,并约丰子恺为自己主编的刊物画插图。
C.“互相垂直的两壁上,早已排满了那小眼睛似的漫画的稿”,这句话既表现了丰子恺兔生创作之勤,也从侧面反映了朋友们的精神激励的力量之大。
D.这段文字通过叙述丰子恺先生画漫画的成长过程,有力地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朋友的热心真诚的帮助,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朱自清先生治学严谨、乐于助人的品质。
17.朱自清认为丰子恺漫画“涂呀抹的几笔,便造起个小世界,使人又要叹气,又要笑”,如何理解“使人又要叹气,又要笑”?(6分)
18.在丰子恺成为漫画家的过程中,朱自清先生给予了他哪些帮助。(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9.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曲qǔ 散曲 曲艺 异曲同工 委曲求全
B.蒙mēng 蒙混 启蒙 欺上蒙下 蒙头转向
C.数shǔ 数落 数九 数典忘祖 数短论长
D.着zhāo 者数 着急 棋高一着 着手成春
2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 )
A.港台的影视文化对大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影像产品在大陆占有相当份额,不少港台艺人成为青少年追捧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被许多人潜移默化甚模仿。
B.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传统艺术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即便是世界遗产昆曲,一面对市场,也缺乏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这实在是令人担心。
C.如今小学生的作业越来越连篇累牍,孩子们的书包, “体形”一个比一个“魁梧” “肚量”越来越大,压在他们瘦小的身子上,认大人们也喘不过气来。
D.中国乒乓选手在此次会战中,以三枚金牌、四枚银牌的成绩勉强名列榜首:对于遂支曾经不可二世的世界乒坛劲旅来说,这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2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西湖周边建筑的“限高”标准屡被突破的真正动因,是“高点观湖”的利益驱动所致,开发商和相关部门看重的是高成奎投入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
B.近几年来,那些打着公益或爱芯的旗帜暗地里行苟且炒作之事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了,会炒作甚至成了企业提高知名度的准入门槛。
C.当今时代,名著还是要认真去读的,只是选择什么样的作品是个关键,否则选择不当,不但影响读书的效果,还会耽误宝贵的时光。
D.明清的富贵权要和发达了的文人名士,将先秦时代哲人们对生命本义的发现转化为享受生命的实践,并做到了生活地域、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高度融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78
发表于 2016-7-4 22: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22.根据下面的材料,在“但是”后面补写一个比喻句,写出“80后”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点。(4分)
“80后”真正经历了“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时代,在这个年代里,物质极大丰富、信息极度膨胀,各种思潮交织碰撞,传统的价值理念受到冲击,价值观、人生观趋向多元化。不可否认,在一些“80后”身上体现出浮躁、焦虑、浅薄、冲动、追功逐利的不良风气和拜金主义倾向。但是, 。
23.下面是北京2008奥运会文化活动标志,用简明的语言说说它的寓意。(5分)
六、作文(70分)
24.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会有许多刻骨铭心的感动,也有许多让人回味、让人珍惜的感受和经历。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苏州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1.晚祈的钟鸣,似乎是寒风带来的,隐隐约约的,其实这只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对庐山这座宗教名山的“诚心祈福”,(2分)也是“在这夕阳如血的黄昏”对庐山的一种“虔诚的参悟”。(2分) ,
2.第一次出现的“这么一想"单独成段,承上启下。既是对上文“一个俗人面对着这座‘一山藏六教’的宗教名山……参悟”“这里面又该有多少轮回的秘密呢?"等内容的小结,又领启下文“让人感怀”的内容。第二次出现的“这么一想”,引出对上文所写的“先贤大家"登山行为的理性分析,使文章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3.答题要点:①庐山是有生命的。 ②富有宗教色彩。 ③既有大山的伟岸,又有水的圆融。(每答出一点得2分)
4.庐山是有着伟岸生命的山,不可能被征服,人们只能在登山过程中与它交流,参悟人生的意味,寻求心灵的回归。(3分)庐山是一座“一山藏六教”的宗教神山,对它应该充满敬意,甚至膜拜。(2分)
5.C(斥:驱逐)
6.B(①②表现王彦超作战有谋略,④讲的古制,不是王彦超的举动)
7.C(上表请求太祖处治的是自己当年没有挽留太祖的罪过,而非失言)
8.①(王彦超)于是领兵奔赴石州,他亲自击鼓催促士卒登城,亲自冒着箭石(指挥作战),几天后攻克了石州。(“趣”“鼓”“躬”各1分) ②宋太祖与王彦超有老交情,就来到作坊,召随从大臣宴会习射。(“旧”“因”“幸”各1分) ③(我)如今已经老迈无能,希望能够告老退休返回家园,这是我的愿望。)(“衰朽”“乞骸骨”各1分,判断句式1分)
9.(1)大雁是“孤雁”,太阳又是“寒日”,孤单感加上傍晚的寒意,写出了浪迹飘零之苦。(2分)晚霞吐红,在流浪人眼中看来,红光惨淡,透出寒意,引发了作者凄苦无奈之感。(2分)
(2)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2分)都写了酒醒后的情景,突出了孤独无依、凄凉难耐之感。(2分)
10.①无贵无贱 天长无少 ②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③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④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每空1分)
11.D(审美主体在审美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12.(:(“审美活动使心灵感到自由”这句话把意思说反了,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心灵的自由是形成审美的基础)
l3.主动地寻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想像力的运用;审美态度的历史变迁和民族差异影响着审美关系的内涵。(每一点得2分)
14.不矛盾。两者都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也都要求在审美过程中人与自然必须融合。(3分)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了主体心灵对自然的体认,后者则强调了以人的自然与万物的自然相融合,以消除物我的界限。(3分)
15.D(“带核”不是刚柔相济的意思)
l6.C(A文中没有这个信息;B丰子恺的绘画才能不是郑振铎率先发现;D“治学严谨”没有依据)
l7.朱自清认为丰子恺的漫画反映了现实世界,他的作品幽默而意味深长,让人会心一笑之后又觉得心情沉重。(或:他的作品有的发人深省,看了让人心情沉重;有的非常幽默,看了令人发笑)(“叹气”和“笑”的解释各得3分)
18.言语鼓励,高度赞美丰子恺漫画的意境;创造机会,激励其创作;为其漫画集写序。(每一点得2分)
19.C(A委曲qū求全 B蒙méng混、启蒙méng C着zháo急 着zhuó手成春)
20.B(A“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潜移默化”不能用来修饰“模仿”。B岌岌可危,形容极其危险。C“连篇累牍”表示用过多的篇幅叙述。多指文章篇幅过长。D“不可一世”指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极其狂妄自大,用于贬义)
21.D(A句式杂糅;B主语和宾语搭酡不当;C重复)
22.这是一个开放性试题,要求比喻恰当,内容能表现出“80后”的优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他们有很宽的视野和知识面,有梦想、有理想、有思想;有知识、有见识、有认识等等。(写出比吟句得2分,内容合适得2分)
23.标志设计表现人与灯欢快舞动。(2分)灯笼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吉祥物,象征着团圆与喜庆,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1分)北京奥运会文化节也是全人类的重大文化盛会,中华大地喜迎盛事,北京将张灯结彩迎接各地嘉宾。(1分)标志运用了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形式——中国书画艺术风格,与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相互映衬。(1分)
24.作文(70分)
附参考译文:
王彦超,是大名临清人。,性情温和,恭敬谨慎,能够礼贤下士。
周祖平定内部薮乱后,北上征讨契丹,任用王彦超为行营马步左厢都排阵使,随从周祖进入汴州。正逢兵变,周祖成为皇帝。就任命王彦超暂任徐州节度使。还没有出行,湘阴公旧校巩廷美占据本州叛乱,朝廷正式任命王彦超为武宁军节度使,命令他去讨伐。王彦超率领战舰攻破他们的水寨,乘胜攻克。王彦超又同枢密使王峻在晋州抵御刘崇,王彦超带领骑兵进发.,刘崇逃跑,王彦超被授予官职任建雄军节度使。又带领所辖军队追击敌兵到霍邑,敌军的步兵骑兵坠落山崖,死的很多。
显德初年,刘崇南侵,朝廷命令王彦超带兵夺取晋州地区向奢截击敌军,随从在高平作战。王彦超从阴地关和符彦卿会舍亮办包围汾州将领们请求立即攻击敌军,王彦超说:“城池已经危险了,早晚要投降,我方士兵精锐,如果进兵先登,必定会死伤很多人,稍稍等待一下。第二天,州将董希颜果然投降。王彦超于是领兵奔赴石州,他亲自击鼓催促士卒登城,亲身冒着箭石,几天后攻克石州,擒获了守将安彦进,送到皇帝所在地。班师回朝,朝廷下令所辖军队疏浚胡芦河,筑城李晏口。工程还没有完工,辽一万多骑兵来侵犯,王彦超打败了辽兵,杀伤了很多敌兵。
宰相李谷征讨淮南,把王彦超封为前军行营副部署,在寿州城下打败淮南军二千人。昊兵从水陆两路前采支援,李谷退守正阳,吴兵紧追其后”,正逢李重进军队赶来,王彦超与他合力急速攻击,大败吴兵三万多人,追击败军二十多里。
宋代初年,加官兼中书令。宋太祖与王彦超有老交情,就来到作坊,召随从大臣宴会习射。酒喝得畅快 时,太祖对王彦超说:“从前依在复州时,我前来依附你,你为什么不收留我? ”王彦超走下台阶叩头说:“一勺水怎么能让神龙栖息呢?当时陛下没有滞留在小州,大概是天意吧。”太祖大笑。王彦超第二天献表请罪,皇帝派宦官安慰解释,让他来朝廷拜见。
太平兴国六年,王彦超被封为邻国公。七年,王彦超对别人说:“大臣到七十岁退休,是古代的制度。我现年六十九,应当有自知之明,第二年,王彦超上表请求退休,朝廷追加其太子太师,给予金吾上将军的俸禄。王彦超退休后,全部斥退仆人侍妾中吃闲饭的人,居住穿用,都遵循节俭的原则。雍熙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三。
开宝初年,王彦超从风翔来京城朝拜,与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一起陪侍宫中的宴会。太祖不慌不忙地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国家的旧臣,长期治理重镇,事务纷扼烦忙越不是我用来优待贤士的心意。”
王彦超知道太祖的心意,立即上前奏道:“臣没有功劳,长期冒领荣耀恩宠,如今已经老迈无能,希望能够告老退休返回家园,这是我的愿望。”武行德等人竟然自述往El的战功以及经历的辛苦,皇帝说:“这些是别的朝代的事了,怎么值得谈论? ”第二天,全都罢免了武行德等人的节度使职务。当时的舆论因此赞许王彦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9 02:19 , Processed in 0.076640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