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64|回复: 0

高三语文时评文这样“变身”高分考场作文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8-10-20 15: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评文这样“变身”高分考场作文
  史英伟 吴炳忠
  【导读:高考时评文愈发盛行,于是,许多老师拿报刊上的时评文作为范文,让学生阅读、借鉴、仿写。确实,很多时评文令人拍案叫好,但是直接模仿时评文写成考场作文,是不恰当的。一般时评文不等于考场作文,时评文有时评文的特点,考场作文有考场作文的特点,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借鉴、模仿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把时评文“变身”为高分考场作文?】
  【原文赏析】
  成大事当养静气
  刘绪斌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以通俗之语把自然之美和童真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不着一“静”字,而境界全出。
  文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为美;心静,不单在经历,尤在觉悟透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不是广阔心胸的外在写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莫不是静夜游子的心灵呼唤?“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莫不是青山绿水的诗意寄情?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随手可及充满静美的细腻文字、传神之笔,因为静的心态、美的意境,早已融进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从哲学意义上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自有其力量之美,而静,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灵动之美。智慧无言,静,其实正是不经雕琢、不加刻意的恬淡境界。静之大美,缓若春风拂面,轻松怡然,又如空谷幽兰,轻灵恬淡,又像天人共语,化冥顽而向圆通。
  静,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陷于名缰利锁,何得心灵的自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背负外物重负,怎会有真实的自我?在静的世界里,开展叩问心灵的对话,青涩消退,迷茫渐远,推开尘世间的权力情色、世故圆滑,复归生命的本原。静能涵养简约心态,美便升腾在胸间。
  静,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气度。身心之静,不同于孤独和寂寞。孤独与寂寞,是对自我处境的艰难咀嚼,如鲠在喉,如石压胸,有一种吐纳不出、吞咽不进的味道;身心之静,则是一种个体的内省和审视,若倒啖甘蔗,若曲径通幽,显示出内敛精神和进取气度。身心之静如射手屏气,若奔者弓身,时机既到,则毅然勇进气势如虹。《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以龙之变化喻世间英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种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气魄,正是静之深藏、静之积蓄的结果。
  静,不单是自然之美的精致呈现,更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句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翁同龢在一副对联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有静气、守静心,为的是恢复心灵的清明。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静,如此之美,如此难得。
  存在问题:
  题目即为中心论点,可是文章强调、渲染得不够。也没有给中心论点以鲜明的位置凸显出来,夹在第段里,实在委屈了它,如果说扣题不紧也不为过。另外题目中的“静气”,文章只说“静”也不恰切;结尾显得有些简单了,没有很好地完成总结、升华的任务。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翁同龢
  3.“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齐白石
  请根据上面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感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本题是一个多则材料作文,三则材料都围绕着一个话题:“静气”,或者说它从三个侧面诠释了“静气”。
  第一句说的是:修身、致远与静气。
  第二句说的是:临大事与静气。
  第三句说的是:事业可成与静气。
  可见是关系型作文。不写“关系”,视为离题。
  何为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静气就是心平气和、心性平和、态度冷静。
  就本题而言,“要求”中已经明确说了“请根据上面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如果脱离了材料,那么,就可能会离题。如写成外界环境宁静则跑题。
  “结合生活实际”,就是“联系实际”。就是写面对各种喧嚣忙碌、纷繁复杂的人事,面对大事、功名、事业,要保持内心宁静,平心静气,执着自己内心的追求成大器。
  【按高考文修改】
  【名师观点】
  刘绪斌的文章是为“人民论坛”写的,不是按照上边的作文题写的,不是考场作文,而是一般时评文。
  一般时评文与考场作文,包括高考时评文,最大的不同在于一般时评文是非命题的“自由写作”,而考场作文是命题的“限制性写作”,考场作文由命题者提供作文材料,给定了写作内容及含意,作文必须基于此产生。必须“按任务、要求作文”,考纲有要求、命题有限制、评分有细则。考场作文自由度较小,又有鲜明的应试性、功利性。
  考场作文,一般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有材料意识。材料是议论的起点,论点来源于材料,论证的依据。试题中常常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的要求,为写作划定了边界,超出这个边界就是“脱离材料”,就是离题了。材料作文写作时一定要用材料,而且非用不可。
  因此,材料作文写作时一定要做到观点源于材料,论证围绕材料,结尾呼应材料。
  按照本题写成考场作文,修改如下。注:“[ ]”为增添内容,“()”为删掉内容。
  成大事当养静气
  一考生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以通俗之语把自然之美和童真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不着一“静”字,而境界全出。)[改:何为静气?即“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静气就是心平气和、心性平和、态度冷静。翁同龢在一副对联中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成大事当养静气。]
  (文)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为美;(心静)[改:静气],不单在经历,尤在觉悟透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不是广阔心胸的外在写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莫不是静夜游子的心灵呼唤?“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莫不是青山绿水的诗意寄情?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随手可及充满静美的细腻文字、传神之笔,因为静的心态、美的意境,早已融进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添:也正因如此,沉淀了王维、张继的文学素养。]
  从哲学意义上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自有其力量之美,而(静)[改:静气],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灵动之美)[改:心灵之美、精神之美、觉悟之美]。(智慧无言,静,其实正是不经雕琢、不加刻意的恬淡境界。)[改:智慧无言,是面对大事时的恬淡、冷静、沉着。](静)[改:静气]之大美,缓若春风拂面,轻松怡然,又如空谷幽兰,轻灵恬淡,又像天人共语,化冥顽而向圆通。
  (静)[改:静气],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添:一种成大事的人的生命本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陷于名缰利锁,何得心灵的自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背负外物重负,怎会有真实的自我?在静的世界里,开展叩问心灵的对话,青涩消退,迷茫渐远,推开尘世间的权力情色、世故圆滑,复归生命的本原。(静)[改:静气]能涵养简约心态,美便升腾在胸间。[添: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静)[改:静气],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气度,[添:一种成大事的胸襟涵养。]身心之静,不同于孤独和寂寞。孤独与寂寞,是对自我处境的艰难咀嚼,如鲠在喉,如石压胸,有一种吐纳不出、吞咽不进的味道;身心之静,则是一种个体的内省和审视,若倒啖甘蔗,若曲径通幽,显示出内敛精神和进取气度。身心之静如射手屏气,若奔者弓身,时机既到,则毅然勇进气势如虹。《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以龙之变化喻世间英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种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气魄,正是静之深藏、静之积蓄的结果。
  (   静)[改:静气],(不单是自然之美的精致呈现,更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改:一种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一种成大事的临危镇定。]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句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翁同龢在一副对联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有静气、守静心,为的是恢复心灵的清明。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静)[改:静气],如此之美,如此难得。[添:更是启示今天浑身充满俗气、燥气、急脾气的人,想成事吗?养点静气吧,没点静的大气,是万万不能成大事的。因为静气是修养之气、大将之气。]
  【名师详解修改亮点】
  (1)开头、结尾增添、删掉的内容,主要是为了更加符合材料型作文题要求,是为了中心论点鲜明突出。作文材料要在作文中使用三次:开头引述材料,目的引出中心论点;中间论证引材料,目的以之为论据,材料是证明中心论点的“第一”论据;结尾再说材料,做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材料像一条红线贯穿文章始终。
  (2)考场材料作文的开头应该具有三个要素:情境(材料)+问题+论点。情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即作文材料的内容。问题:就是作文材料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冲突、疑难、任务等,即写作者必须给予回答、主要论述的核心点。如修改文在解释了什么是静气后,引翁同龢的对联,点出“大事与静气”的关系问题。论点:就是针对“问题”给予的答案,论点就是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态度、观点。这样文章就既有了针对性,又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
  材料作文的结尾也应该有三要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升华主旨。
  照应开头:开头简述作文材料“静气”,结尾也要再提作文材料“静气”,有头有尾,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总结全文:概括全文内容,得出最后结论,强化认识。如“养点静气吧,没点静的大气,是万万不能成大事的”。升华主旨:丰富和深化主旨的内涵,提高、加深主旨的意义,在更高的层次更高的境界上阐述主旨,提升主旨的普遍性。如“静气是修养之气、大将之气”。
  (3)段首句分论点的增添、删掉的内容是为了紧扣题目,突出中心论点。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是静气,以及其意义、作用。三个分论点具体回答了什么是“静气”,然后加以阐述。三个分论点是从中心论点分解出来的,是中心论点的理论论据。分论点是从三个不同的侧面论证了中心论点。论证的主体部分设置分论点是优秀的考场作文常见的方法,是展开论证的常见方法。另外句式更加整饬、优美,增加了文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18 18:21 , Processed in 0.060563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