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5|回复: 1

每周一练:文言文阅读(一)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4 23: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2题。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缉而校之 缉:收集整理
  B.然后申之以弦歌 申:反复说明
  C.有兼人之才 兼:超过
  D.其蔽也贼 贼:偷窃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184645_544e2295aba93.png

184645_544e2295aba93.png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10.本文作者与其父____、其兄____并居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2分)
  11.用斜线(/)给上文中的划线处断句。(5分)
  虽 然 孔 子 尝 语 子 贡 矣 曰 赐 也 汝 以 予 为 多 学 而 识 之 者 欤 曰 然 非欤 曰 非 也 予 一 以 贯 之。
  12.文中“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请概括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子路这一说法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2分)
544e25370ff63_2.shtml (73.25 KB, 下载次数: 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5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60
发表于 2016-7-4 23: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6.D
  7.【参考答案】B
  【试题详解】A第一个“其”为语气词,表期望、揣测;第二个“其”为代词“它们”的意思。B两个“以”均为介词,“用”“凭借”的意思。C项中的之,第一个为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为否定句式中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词,即正常语序为“非谓此也”。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递进。可译为“更”。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
  8.【参考答案】B
  【试题详解】B项错在“养之以学”的正确语序应为“以学养之”,就是靠学来不断地取得进步。此为状语后置。B项的正确翻译应该为“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取得进步或自我提高,然后才能有所成就”。另外一种速解技巧,此题从常理也可以判断,孔子这样的大学者并不需要培养学习习惯,且与本文的孔子劝学的内容相抵触。B项为错很容易被选出。
  9.【参考答案】B
  【试题详解】“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不是作者提出来的。从原文第一段可以看出,“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这是孔子的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
  10.苏洵 苏轼(每空1分,共2分)
  11.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共5分,“/”处必断。每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12.(12分)
  【参考答案】
  第一问:孔子认为不读书学习,即使有好的品德追求也会做错事,甚至做坏事。
  或:不读书学习,就会不知古训(不明事理),不辨正误,就会出现问题。(意思对即可,3分)
  第二问:略。
  结合生活实际,2分。认识与思考,4分;其中观点态度1分,分析阐释3分。语言3分。
  【试题详解】此题第一问,纵观倒数第二段中“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不难归纳总结出答案,孔子主要是认为不读书学习,即使有好的品德追求,也难免会犯错。但一定不要一一列举文中的所有例子,只要概括性作答便可。
  第二问结合,生活实际作答,最好用总分总的结构作答,先总起写出你的观点和思考,再分述阐释,然后再归纳总结。
  附录1:【文言文参考译文】
  藏书室记
  苏辙
  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现在我年纪大了,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没有衣食之忧;有几千卷书,亲手编辑校对整理,(把它)留给子孙。(他)说:“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对外管理他人,足够了。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父亲留下来的教诲,现在还在耳边回响。他遗留下来的书籍(仍)在木柜中,(我)要把它们再留给子孙,(如果子孙中)有能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很好了)。
  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了,再用礼乐来反复说明,用读书来丰富提高。(所以)说:“道就在其中。仁者见到它,就能从中体会仁;智者见到它,就能从中发现智。颜回、闵子骞从这里得到的是德行,宰予、端木赐从这里得到的是言谈技巧,冉求、子路从这里得到的是为政本领,子游、子夏从这里得到的是文采,都是凭借他们自身的才能而成就自己。就像农夫开垦田地,种植草木,草木大小长短、甘辛咸苦,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农民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滋养它们而不伤害本性罢了。”
  孔子说:“(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然后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古人知晓道理一定要通过学习,学习提高一定要通过读书。傅说告诫他的君主,也说:“向古训学习,才能有收获。”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子路在孔子看来,有过人的才能却不安于学习,曾经对孔子说:“只要直接去治理百姓管理祭祀就行了,不一定死读书才算是学习。”孔子批评他说:“你听说过‘六言六蔽’吗?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凡学习却不读书的人,都是子路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
  虽然这样,(但是)孔子曾经对子贡说:“赐,你认为我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吗?”(赐)说:“是的。不是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是“一以贯之”,不是多学习就能够达到的,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批评了吗?说:我指的不是这个。老子说:“学习要日有增益,探求大道要日有减少(从而接近于道的本义)。”用日日增加的学问,探求日日减少的道,然后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5 07:35 , Processed in 0.083633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