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杭州新东方进修学校刘旸庞博姜忱
一、语言文学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给(jǐ)予毛坯(pī)强劲(jìng)人心惶(huáng)惶
B、山崖(yá)霎(shà)时掳掠(lüè) 沁人心脾(pí)
C、馄饨(tun)不屑(xiè)嫉(jí)妒令人咋(zhà)舌
D、神甫(fǔ)订(dìng)正烙(lào)印扣人心弦(xián)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笔法闲熟,感情真挚。/文章如流水账,缺乏细腻的描写。/融感情于琐碎的细节中不作直接抒情,情却自然溢出。(摘自作文评语)
B、贷款金额为叁拾肆万元,月底结算。/暂收定金伍佰元,余额货到验收合格后十日内付清。(摘自单据合同)
C、我们都是虫,可我是萤火虫。/苦难是化了装的幸福。/不是忙到脚不沾地,是忙到脚没空儿粘地。(摘自教室板报)
D、一期售罄,二期将出,敬请期待。/领衔浙江,独占鳌头。/创意至上,虚位以待,欢迎报名。(摘自招牌广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竹叶和阳光彼此恋慕所闪出的光,使人坠入了无我境地;纵令不闪光,竹叶自身或浅黄、或翠绿的色彩,不也令人陶醉吗?
B、老校区遗留着一中旧时的氛围,参天的古木,平滑的石道,随处可见的老旧建筑……一切浓重得无需装饰就可做电影的背景。
C、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彼此疏离、产生隔阂。
D、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B.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 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
定价格的21%。
D. 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5. 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 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 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______'"
A. 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 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 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 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6.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4分)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请看以下图文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分)
由于人类不必要的装饰需要,全球象牙贸易恣意蔓延,100多万只大象因此失去了生命。
(1)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句放在画面上方的广告宣传语,形成一则完整的公益广告。要求:鲜明地表达广告主旨,有号召力;不超过15字。(2分)
(2) 从这则公益广告的 图文特点出发,简要评价它的创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知识部分考卷分析: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与生活更为贴近,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语言文字运用这一部分的考察当中,特别是在对字音、字形的考察当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卷子中艰涩难懂,复杂生僻的词语被平时生活中常用音、词所代替,正如卷子中标记的,这些考察的字词的出处都是来自教室板报、路边广告牌、银行等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方,这就要求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积累,努力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字义方面,出卷者也并未过多难为大家,依旧在考了很多年的成语褒贬色彩上做文章,例如,题中考察的词语"求全责备"它本是贬义的等同于"吹毛求疵"的词语,而题中却错误地将其改变为褒义色彩,来混淆考生的理解,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积累的同时要对成语的褒贬色彩、作用对象多加关注。
在病句方面,出卷者仍然没有为难大家,考的依旧是"二元对一元"、"两面词"等几个常见考点。回顾近5年来的病句题我们不难看出,出题人的出题点几乎都围绕着这些考点没有变过,笔者认为,只要认真做过近几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试卷的学生,看到今年的病句题应该都会很高兴,答对也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如果说今年的考卷对音形义的考察生活又务实的话,那么对于语言运用方面的考察则在保证语言运用到位的基础上又带有了几分哲学的思考,这为拉开分数的档次提供了空间。
总体来说,今年试卷中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这一部分的考察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是稳中求新的,贴近生活的同时又体现出了文学的意味深长,但无论这一部分的考题如何变化,考生应考的策略归根结底都在于平时的积累,笔者相信只要考生平时有意,高考绝不会负心无情。
现代文阅读部分评析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拉下了帷幕,试卷的点评与分析又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总体来看,浙江省2011高考语文试卷考试在注重对考生语文素养全面测试的同时,着重考查考生把握和应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及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考查内容与试题结构稳中有变。现代文阅读环节分值有所调整,相较于2010年现代文阅读题的分值由32分减少到29分,论述类文章题目数量减少,删去了第10题。
现代文阅读的第一部分,依然沿袭浙江考卷的一贯风格,选择了论述类的文章。此种选择,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筛选与整合、探究能力的同时,引导考生对社会问题进行关注,并有所思考。符合高考大纲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的要求。
2011年考卷论述类的文章阅读与时事紧密结合,以日本大地震作为论述的切入点,来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触发考生对于二者关系的思考,传达出的主题思想是人类要与自然互惠互利。考题题量的减少,使该部分试题难度有所下降。
第8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综合能力,难度相对较低。此题考查的是"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理解,考生答题时如能拎出一些关键词组,采用排除法就可以得到答案,A项中的"所造成"、C项中的"并不清楚"、D项的"常常存在局限"显示这些选择支提示的就是"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回过头再看B项,"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明显是一个结果。如此,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第9题,考查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确切来说是对中心意思的概括。此题答题时,根据阅读结果可以排除掉B、D两个答案,因为是非整体性的,不能概括全文。然后结合文章快速分析A、C两项,从反面的 "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到对于都江堰四六分水法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的赞扬,不难看出本题考查的倾向。更为简单的方法是结合常识或者社会的总体宣扬即可得出答案。
第10题是浙江卷特色的体现之一。浙江卷不同于全国卷的一点就是在现代文阅读第一部分采用了主观题型。考查的是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行文表达能力,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我们来分析一下第10题的题干,首先是看到题目要求是指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答题时无论是什么题型,审题是重中之重,要注意题干中的提示点。首先,本题题干定位于最后一段,所以答题时要对前几段内容有所概括,其次是"联系全文",这意味着跟主旨会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就可以联系第9题来加以思考,再者可以看到本题考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内涵,那么就需要有所综合,最起码要做到对于前几段的概括与主旨组合在一起。若想拿到得高分,则需要注意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保证答案的完整与完美。
总体来看,此部分的难度不算太高,考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与答题策略的话,基本得分可以保证在7-8分。
现代文阅读的第二部分是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阅读考查。今年选择的是俄罗斯的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考查在08年后时隔两年再次出现。这意味着高考的内容与高中语文的选修课教学关系越来越亲密了。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外国小说鉴赏》部分,属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小说与戏剧"系列。每个单元一个话题,全书一共有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话题。高考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考查实际上的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效果的考查。
2011年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11-14题考得相对"形而下",属于分析综合能力层级,考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可以结合一些专业术语得出答案。第15题就相对"形而上"了,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旨在让考生作出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具体来看,第11题是对于考生对作品结构分析、把握能力的考查。这与2010年的考点相同。考生如果对于谋篇布局有一定的积累,了解开篇事件的叙述作用,,如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等,采用专业术语回答,可以得到一定的分数,但是本题分值3分,显然答案没没那么简单,所以还需要回到文本,看一看作者要说什么事件,表达什么思想,然后将事件或者思想与效果结合起来陈述。通常情况下,分条回答会使阅卷人感觉该考生思路清晰、答题有条理。分条回答一般要参考下该题分值,通常一条1分。答题要避免啰嗦不清。
第12题,同样是考查考生的篇章结构能力,侧重在于对于上下文内容连贯性的把握以及表述能力。此题答题关键语句在于空格前的"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与空格后的"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重点在于"果然","果然"表示的一种情况是"确实如此",即假设事实与所说或者所料情况相符。在文中那就意味着该读者一定在信中提到了让作者不白跑一趟之类的话。至于为什么,联系到前面作者发的讽刺小品的内容与作者的愤怒,考生可以得出答案,该题的平均得分应该是2分。
第13题是对考生对于文学类文本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把握程度的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难度相对较低。人称和叙述视角的考查是文学类作品常考的一点,此类题考生可按日常积累的专业术语与套路,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答题,就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需要注意是能否做出效果分析,将会成为拉开分数差距的依据。
第14题要求对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能力层级上属于鉴赏评价的层级,较难。景物描写是高考文学类作品考查的常考点。通常景物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或人物、寄托感情的作用。本题答题关键在于抓住景物描写中的感情色彩,"光秃秃"和"冷冷"都是偏向于荒凉的词语,能抓住这点,考生可以拿到2-3分。如能联系故事中提到的该节车厢乘客本打算去远方旅游却遭遇车厢被摘掉,停于备用道上的窘境的情节,结合全篇的谋篇安排,分析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会拿到较高的分数。该题分值5分,平均得分当在3-4分。
第15题,是浙江高考语文最特色的部分。2009年始,浙江高考语文增加了探究这一能力层级。着重考察考生对文本某种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能力。此类题型属于开放题型,2009年的"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考生答题时能自圆其说即可拿到不错的分数。2010年难度有所增加,考生也可以依据弟弟的成长经历提炼出答案,只要不偏离文章太远,均不会失分太多。2011年的难度再次提高,因为文中的故事可以多层面的解读,考生理解能力程度不同,思考的深度就会不同,大多数考生都会看到表面上的铁路工作的失误,但是考生如果能凭借平时选修课上对于俄罗斯文学的了解,意识到这是一篇讽刺小品,能对作品的深层意味的进行挖掘,将会在得分上有所增加,也可以与其他考生拉开分数上的差距。该题平均得分当在3-4分。
现代文阅读的第二部分平均得分范围应该在12-15分之间。
文言文部分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瓘浸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 平恕方戴胄①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来源:学科网ZXXK]
【注】①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明经第:考取。
B. 子无为嫌嫌:疑忌。
C. 俾其守约束俾:使
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方:仿效
17.下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所不及 B.因极推引
公之逮所由使也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以康 D.保邦于未危
醉则更相枕以卧室西连于中闺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 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来源:Z|xx|k.Com]
(1)若子才,无流不可,焉用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2)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_______。(《楚辞》)
(3)盖将自其变着而观之,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4)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不知江月待何人,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文言文阅读部分仍旧是从《二十四史》中出题,考生虽不必立志通读二十四史,但其实可以把其当做课外读物没事就翻翻。
本次高考考查的是张文瓘的传,张文瓘是张良后人,从小才智过人,天生相材,屡次升迁。选这个人,我们可以猜测,高考出题组,有可能是希望各位考生做良好的知识分子。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戏谈。
实词题中,仍以考过的热点实词为主,"第"这个字在00-10年的考题中考了两次,分别考查的是"住宅""暂且"的意思。此次考查,从"明经"一词中不难看出是及第的意思。B选项中的"嫌"虽然是第一次考,但是从上下文不难看出,意为"疑忌",这也告诉我们,高考中的实词如果是第一次考查,基本只有两种形式:1、常见的实词的基本意思; 2、不常见实词的上下文意思。这两种形式基本都可以通过文章读出来。
C选项的俾,在2008湖北卷的实词题曾考查过,意思就是"使",这个字只有两个意思,裨益和使,见到题干中的长长的短语,不难猜出是"使"的意思。
D选项的方,同样是第一次考查,从上下文得出张文瓘是不世相材,执法公正,要他模仿戴胄,估计很难。。。故这个方字是"堪比"的意思,他执法公正廉洁宽恕,堪比戴胄。此选项如果总结过真题也可知晓,历年来考查的翻译成"效仿"的意思的字只有效和法两个字,故这里把方翻译成效仿,明显是错误的。出题人小小的陷阱也被我们识破了。
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讯息,只要考生把历年考题做熟做透,实词题拿下是轻而易举的。
四个虚词的选项,全部都是曾重点考查过的虚词,如"因"字,在历年的考查中颇为重点,足足考查了15次。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记住多多总结。
实词题的考查主要以精确记忆为主,考生在答题时需要记忆某实词的精确意思,而虚词题主要考查辨析的能力,考生只需要知道一组虚词中两个词是否是同一意思即可。这也为我们的虚词复习提供了便捷和帮助。
后面的细节题,笔者多次强调,并不是在考查理解能力,而是在考查翻译能力,考生遇到这种题时一定要将题目信息定位回原文,细细翻译,一个都不能错,因为有错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出题点,翻译完毕后看看是否与题干完全一致,才可进行判断,切不可直接凭借记忆来做题。
断句题难度适中,凭借虚词和专有名词可以比较轻松断开。
翻译题难度也不大,考生应注意其中的固定几个字的译法。
总而言之,文言文阅读部分,需要考生平时留意一些基础的文学常识,积累一些重要的知识,例如知道张文瓘不会照搬戴胄治理国家的方法等。同时应该加大阅读量,首先以真题为主,将真题和课本上的文言文复习得滚瓜烂熟才好,请考生务必重视真题和课本,这两个东西一定是攻克高考文言文的不二法器。只要这两个东西看透看烂看到想吐,一定比泛泛地做几本所谓押题宝典强十倍。
后面的论语部分的考查,依旧以孔子的为政思想为主,这也告诉我们,高考目前考查的,全都是孔子的主流思想,这也给一些模拟题的出题者当头一棒,之前甚至有模拟题解析孔子的富贵观。对付这道题,考生可以看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里面的一些见解相当相当精辟。对哲学产生了兴趣的同学也可适当看看百家讲坛的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
当然,由于论语考查的年份太少,我们至今仍然不知道出题人会以哪种见解为主,不过,我们至少知道,各个名家的共同的见解,一定可以拿来出题。比如说到孔子的为政观,核心无非就是仁政,这个没有多少人会不同意。但是如果按照一些模拟题的思路,考查孔子喜欢吃什么,那冯友兰说西瓜于丹说葡萄,其实孔子喜欢西瓜就着葡萄吃,这样的题就是烂题。建议考生一定要有所甄别。
古诗文默写是唯一一道我们在考试前就知道标准答案的题,所以考试大纲上要求的篇目我们一定要背下来。
今年的考题有趣的一个现象就是第一题考了论语中关于"浮云"的一句话,众所周知,浮云是网络流行语,高考出了这道题,显示了其希望联系时事的决心,甚是可爱。
希望此文可以帮助所有即将升入高三的考生。语文的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但是绝不是像一些考生说的"毫无规律可循",有的学生往往抱着一个观念"语文拼基础的,没法复习",而问到如何提高基础时又云:"基础没法积累的",搞得语文像是个拼天分的考试,简直变成了体测。真心希冀大家可以摆正态度,好好学习语文,取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请】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杭州新东方古诗词真题点评:
今年的古诗词选用青年喜爱的纳兰词,拉近古诗词与我们的距离,也体现高考正一步步贴近生活的这一目标。
从体型来看,今年的诗词题的两个问题都特别短,就21题来说,它问的是"有何特点",且看05年得全国卷诗词题的第二小题的第二句,问的是"语言上有什么特点";05年浙江卷诗词题第二小题要求对"情感特点"作简要分析;06年江苏卷诗词题第二小题,问的是"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08年浙江卷诗词题让我们欣赏"写法上的特点"。而今年的诗词题它直接"有何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回答的范围更加广,我们要从语言、情感、表达技巧、写法等方面回答"有何特点"。从语言和情感上,作者开篇只是景象描写,描写了一幅悲凉的画面,后面"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每一句都含悲凉之意,所以我们说它的特点是:总领全词,点明主旨;奠定感情基调。然后我们再从写法入手,我们可以想到教材中的苏轼的词,是不是很类似,以感情为基调,描写景物,抒发议论呢?所以我们就说它的还有一个特点是以议论开篇。
再看22题,这时看起来它问的很明确,它问我们表现手法,但是注意表现手法不同于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无非就是我们所学的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用典、反复、排比、顶真、双关当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的术语显然不是像修辞手法那样明确,比如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我们回答乐景写哀也许更好。所以在看到表现手法时我们脑子里盘旋平时所学术语,比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白描工笔等等,我们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词本身的特点来回答。且看划线句子"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明显它是一问一答吧。所以我们就说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再我们可以举个07年江西卷得例子,高蟾的《金陵晚望》结合全诗的景物描写,"一片伤心画不成",乃抽象的感情。同理"以往情深深几许"很显然也是抽象饿感情,后面一句"深山夕照深秋雨"又是很形象的景象描写。所以我们说以抽象之情化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在平时的诗词鉴赏教学中,新东方的老师很强调看快速把握诗词内容的步骤:标题--作者--题注--圈重点词、圈意象--揣摩情感。首先从词牌名"蝶恋花"和"出塞",我们其实就已经大致可以推测,这首诗它是写战争时期,作者有惆怅的情绪。再次是作者纳兰性德,喜欢纳兰词的朋友都知道纳兰性德的词很"真"并且带有一点点忧伤,这首词也是如此。题注,这道题没有我们不去管它。然后是圈重点词,最明显的就是"荒凉"、"幽怨",这两个词一圈出来我们就知道,这首词显然是悲凉的,非常符合纳兰词的特色。再是圈意象,这里我们就划线句子圈下意象,"深山"、"夕照"、"秋雨"有木有!!好吧,接着开始揣摩情感了,前面说了那么多,理下思路,明显词人内心是怎么的呢?是孤寂而惆怅的吧!
2011年浙江省高考写作题目是《我的时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赋予也在变。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初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匆匆地流逝,而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此引文来自于网络,与真实略有出入)
看到这个题目的一瞬间,相信很多考生会一下子头大,因为这短短的一句话里包含的东西太多,似乎难以一下全部挖掘出来。而且题目中的"我的时间"这个短语,怎么看都像是翻译自英文my time,即我的时代。那么我们就从这个题目说开去。
出题人可能觉得,翻译成我的时代,有点太过张狂,于是把题目译成了我的时间。在题目所给话题引言中,不难看出,通篇该以"现在是我的时间,我该如何发挥"来作核心的论述。
回首浙江省历年高考题,尤以命题作文最难写,然而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而为,从2007年的命题作文行走在消逝中,到现在的我的时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的时间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将其写成行走在消逝中。考生在行走,历代的大师在消逝,在大师们甚至他们的成就消逝时,考生应感悟到的哲理是什么,该肩负起的责任是什么,最终,在现在,自己的时间中,该如何好好把握,从而创造辉煌呢。
这无疑是一种立意。
其实还有很多的立意可以进行创作,比如从某名人的一生挣扎最终走向胜利的过程中可以得出结论,他们的成功不可复制,我们却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从而走向辉煌。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次的高考作文,和杭州二模的那篇"没有借口"很像,笔者曾解析过"没有借口",说其立意太窄,考生很容易写成"没有原因""没有理由"从而跑题。反观今次高考,这样的陷阱虽然全无二模之狰狞,但依旧存在,考生很容易写成我的时代、缅怀前辈、甚至更夸张地写成自己该如何珍惜时间利用时间。
然而高考就是高考,题目的难度总是能出乎人意料。此次高考,怕是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完全不知立意,下笔时头脑空空,索性写成颂歌,"啊,这是我的时间,也是你的时间,更是我们的时间!我们要好好建设祖国,打造美好的时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把文中的时间写成时代,也是不可取的。喜欢看篮球的考生或者看美国一些选秀节目的考生一定可以联想到,每次比赛开始前,主持人要引出选手时,都要说:"It's show time!"或者说:"It's your time!"。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的时间,指的是现在,是当下,切不可完全写成展望未来。
文章中论述段落也该占到300字左右的比例,否则很难突出中心,很难在整体上给老师留下"并未偏题"的印象。
笔者怀着为考生打抱不平的心态看了看其它省份的高考题目,不禁心惊肉跳触目惊心,正所谓层峦叠嶂奇葩辈出,各地的高考题,有的简单到让人感动(江苏《拒绝平庸》山东《这世界需要你》);有的难到让人想哭(全国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全国二卷《代买彩票中500万》)。
看完后不禁觉得,作为一个一直走小清新路线的省份的考生,还是很幸福的。笔者作为一个一直走小清新路线的省份的新东方老师,也还是很幸福的。
言归正传,不难看出,全国的高考走向两大趋势:一、注重论述。二、重考老题。
浙江省近两年来都在模仿北京,此次浙江省勉强算是重考"行走在消逝中"。有了这样的趋势,希望后来的考生,在平时练习作文时,可以做到多多总结,将真题分类,争取让所有的真题都能化成5-8篇文章,以后来什么题目都不怕。
另外,也希望考生在以后的复习中,多多注意论述,论述方法以及更多备考方略,篇幅有限,恕不详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