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9|回复: 0

高考作文指导:高考作文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6-27 12: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活是写作之源,阅读则是写作之流,“源”和“流”不可或缺。你若热忱地投入生活,又不懈地阅读前人和他人的作品,你又热爱写作的话。那你的写作会左右逢源。这里谈谈知识积累、文化积淀。我们常说某某人的文章有书卷气,便是指蕴藏其中的文化底气。
  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高度开放的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一年全国各地佳作迭出。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当年陕西特级教师王鹤正推荐的《诗家“抬杠”》一文,给我印象极深。现特转录于此。
  诗家“抬杠”
  陕西考生
  “一样春花一样山,几人欢喜几人烦?”对事物的看法不一致,就像五指三长两短一样自然。诗人有见解,就要写诗,写出来,又难免“逆吹风”。有人说,诗酒可以消忧;但是,就是写了诗、喝了酒的过来人,却哭丧着脸说,诗酒从来就不解愁。这就是诗家“抬杠”,仁智各见,天经地义。
  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弱,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日天分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逸芳。”没想到,两天红、三天谢的桃花,竟让一代国君倾倒如此。更没想到唐代大诗人杜南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用诗向本朝天子“抬”了一“杠”。后来,唐明皇见太乙池白莲盛开而左右皆赞美白莲娇美,说了“争如我解语花”一语。从此,诗人多以“解语花”称赞美人或者盛赞貌似美人娇花。北宋苏东坡《江见桃花诗》偏不以为然,说:“我观解语花,粉色如黄土。”也敢跟前朝的“皇帝老儿”抬杠。
  六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听见溪岸山林一两声蝉叫。山林反而更显幽静,于是吟出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喜欢的,说是“文外独绝”,“以动衬静,妙不可言”。不喜欢的,说是“意复”,“两句直如一句”。这只是发表看法,还没有用诗去抬杠。后来,宋代王安石到山里去游,“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跟王籍唱反调。清人顾嗣立在《寒厅诗话》中说,王安石乱改王籍诗句,点金成铁,“真是死句”,有不少诗家都附和这个观点。
  诗家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心情和境遇不一,学识和美感潜能不一,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的见解也不可能一致,
  譬如牡丹花,绝大多数人都称赞其娇美,为“帝王花”、“富贵花”。这类诗中,晚唐皮日休的《牡丹》就很有代表性,诗云:“落尽残红始吐香,佳句晚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真是好话说尽,人有过情之评。后来,明代有位没名气的诗人出来较劲,写了一首很有识见的诗。诗曰:“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竟空枝。桑叶虽微可作丝,枣花虽小能成实。”
  所以说,在客观上,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观察与评价事物的方法也不一样,只有全面地看待问题,才能帮助我们开阔视野,克服片面性。
  诗曾经是高考的体裁禁区,可后来年年阅读试题必有诗。到2000年高考作文也可以写诗了。中国毕竟是诗的国度,读诗写诗者甚众,爱诗赏诗者手不释卷,代不乏人,君不见诗话大作让多少人如痴如醉。上录佳作作者便是其中之一。考生的这篇独特的考场诗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作者读了很多诗,读了很多诗话,所以才敢在考场上一显身子,以诗话形式作文,才能由“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一下子想到《诗家“抬杠”》这个人无我有的好题目。作者谈诗酒,论桃花,说衬托,话牡丹,驰骋唐宋明清,纵横趣事轶闻。全文引古诗文多达14处,看似信手拈来,实属精心选材,巧思妙构。诗家“抬杠”,“抬”出的是观察总是角度不同、答案不同的审美情趣,议论始终紧扣话题。
  说起诗话起源,或谓肇自三代,或称始自钟嵘,然第一次以“诗话”名书的却是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多数人认为欧翁以随笔漫谈的形式评论诗,开后来诗话之先河。后世《中山诗话》、《草堂诗话》、《围炉诗话》、《随园诗话》、《饮冰诗话》……琳琅满目。引文提及的《寒厅诗话》鲜为人知,足见作者是一位诗话爱好者,涉猎广泛,博闻强记,在众多考生中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了。
  读了这篇佳作,不能不让人兴奋。陕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很深厚的地域。陕西考生这篇以难得见到的诗话形式应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可谓艺高胆大,又使人击节赞赏。完全可以说,这不仅在当年陕西十几万考生中一枝独秀,就是在全国二百多万考生中恐怕亦无人能望其项背。
  当然,平心而论,考生不可能都达到这样的水平,然而,像这位考生这样孜孜以求地积累,用心追求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忠实的民族文化的追随者,假以时日质变为一种内秀,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我们认为这是每个年轻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笔者如此絮絮叨叨从泛论阅读到具体而微的诗话评点,意在肯定并证明:阅读之于写作,确实须臾不可分离。生活是源,阅读是流,有了这源流,写作题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全部高考好作文说明了这个道理。否则,即使所谓写作技巧练得再好,文章也不过是徒有好看的语言外壳,没有或很少有思想内核的假大空之类的东西罢了。总之,读书得益,读书也可得方法,读书能使人气质发生很大的改变。然后而及文字的改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4-26 10:22 , Processed in 0.056377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