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6|回复: 0

【高中语文知识点】鉴赏诗歌类型的题怎么做

[复制链接]

6609

主题

6609

帖子

410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100
发表于 2016-7-22 19: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读懂标题
  1. 有些标题能反映这首诗的大意。如《商山早行》,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内容是在商山这个地方,主人公早早地出发远行。《观祈雨》《题李凝幽居》,我们也可看出这首诗的大意,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标题大致体会到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2. 有些标题可以告诉你这首诗抒情的范围。如《出塞》,我们就可知道它要反映边塞生活,抒发的是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或是思念家乡的愁思。《山坡羊· 潼关怀古》,我们根据“怀古”一词就可了解到本诗要伤今、喻今、讽今。《蜀相》标题中的“蜀相”实际上已经告诉我们这是写诸葛亮,但主旨是借古人来写自 己。
  二、读好作者
  读作者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诗歌。也就是我们要知人论世,把握诗作的风格。我们读作者可以从他所处 的时代背景,他对人生的态度,他的风格入手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譬如李白,他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风格是清新飘逸,他的诗作部分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歌颂,如《望庐山瀑布》,更多表达的是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这些都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譬如我们从杜甫的诗就可联想到 安史之乱造成百姓流离失所,这些对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是有益的。
  三、读懂诗句
  诗句本身是我们读的重点。但是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概括的,而古诗的要求又是较严的,怎么办呢?
  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去分析。
  1. 把握词义
  古诗是用文言写成,要想正确理解诗意,须注意词义的把握。古诗诗句的词义我们应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1)古今异义。
  如《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就是一个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我们还可联想到《贾生》一诗中“可怜夜半虚前席”的“可怜”,那就同于我们今天的用法。
  (2)一词多义。
  《孔雀东南飞》中的“适”字意义较多,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就可作“出嫁”讲,而“处分适兄意”中的“适”就只能当作“适合”讲,“适得府君书”中的“适”是“刚刚”的意思。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地把握。
  (3)词类活用。
  在古诗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在其他诗中我们也可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4)词的双关义。
  在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谐音双关“思”,是说我的情思像春蚕吐丝那样,一直到死才可完结。
  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字不就是双关吗?
  2. 把握句式。
  古诗词由于格律的需要,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们分析得出是宾语前置,应该是“应笑我多情”。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分析得出是主谓倒装,应该是“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们一看就可知道诗中“爱的是晚枫林”。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作是倒装句的代表,那么,省略句在诗中也是较多的。请看下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省略介词“于”。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省略采撷的宾语“此物——红豆”。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省略谓语动词“远离”“深居”。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省略关联词“虽然……但是……”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省略的形式很多,可以是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语、介词,也可是关联词,那么我们在读诗句的时候,就需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那样才会更好地理解诗句。
  此外,古诗还常常采用一些名词叠加的方式来构成诗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都用名词叠加的方式来构成,那么我们分析的时候就需要发挥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分析其中 的多个画面,恰当地进行链接,体会其中丰富的意蕴。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前两句“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给我们呈现了一组画面,怎么办,发挥我们 的联想能力吧。
  3. 把握修辞
  诗歌中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来增加诗歌韵味,丰富诗歌的感情。
  (1)大胆的夸张
  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和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涵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在现代诗歌中,运用夸张的也有许多,如 毛泽东的“燕山雪花大如席”。那么,我们在读解诗句时,就要认真体会。
  (2)对比手法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两种相反的情况放在一首诗里以便对照的一种艺术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 能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词中就包含了多种对比。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李约的 《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天阴咽管弦。”就是对比手法的妙用。
  (3)衬托手法
  此外在诗歌中还运用到通感、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视具体的诗歌而定。
  四、读好注解
  注解是对诗歌的较好补充,作用就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我们读时,就要分析注解起什么作用。我们可以把注解分一下类:
  (1)介绍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那么我们在读诗句时,就可结合注解的时代背景来体会诗歌的主旨。
  (2)交代作者的情况。作者的情况为我们理解诗句的主旨和风格有较大的帮助。
  (3)对诗句作注解。诗句的注解往往是诗中我们难以理解的,我们可把它带入诗句,来理解诗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3 20:48 , Processed in 0.05379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