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3|回复: 0

[课外深度阅读]伊斯坦布尔与重庆、梅林和我

[复制链接]

6609

主题

6609

帖子

410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100
发表于 2016-7-22 19: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两次写过窗,但这两篇随性的旨在咏物的文章到最后都写成了窗外美景。对此我也感到十分困惑,在此之前,我想到的的确是那扇与我朝夕相处的窗户,而不是外面的景物。我很清楚,那是因为我内心的另一个自己一直在对我进行心理暗示:我是透过这扇窗欣赏外界的美妙景物的,因此是它赋予了我静静伫立着欣赏景色的权利。我是真的想撰文特地感谢那扇恍若水晶表面的窗户,不过,我却通篇都在写窗外的美景,这在给我带来了愧疚的同时,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假设这不是个写作技巧的问题(事实上我认为这本身就不是技巧的问题),那么写成窗外的景物也就排除了我要点明文章主旨的动机。并且,我也不认为这是个即兴的行为,不是因为这两篇文章所蕴涵的感情十分随意,我就让思绪任其发展,终而让文章内容偏离其真正的主旨。它的演变非常自然,就像色彩中的渐变一样,它的本质在慢慢地发生变化,而旁人却不易觉察。难道这才是问题最终的答案?我不这么认为,就是因为思绪在文章中偏离轨道偏离得很自然,让人一点儿也不觉突兀,所以我就能断定这不是一次两次突然的改变。恰恰相反,这个在文章中并非出于我意志的偏离是一种习惯,在我的不自觉中,受到一种久而久之的习惯的影响,我把窗写成了窗外美景。这样解释或许有点难以理解,也许我可以换一种说法:在那两篇文章中,窗户不过是一副躯壳,而深藏在其中的灵魂则是窗外的漂亮景色,窗户真正的使命就是把它自己奉献给外面的景物;可怜的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不能理解自己的这种行为,把它解释为一种技巧,让它成了婉约、婉转的代名词。
          如果非要拿一个词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我想用“习惯”一词来描述它,因为习惯都是一种非理性,它们的本质和这种行为的本质别无二致。随着困惑的烟消云散,我想这个问题也应该结束了。不过,待我弄清楚这个问题后,我却惊讶地发现这种神秘的心理早已渗透进了我的生活,它似乎无处不在,我的每一个动作甚至都要受它指示。虽然我知道它根本就不受我控制,但我还是对它的预见性和毫无征兆感到惊奇。譬如,我时常走进一家文具店挑选笔,但我明明还有很多没有用过的笔,我把它买到手后也没有去用它,更奇怪的是,这事情还发生过很多次。(现在我也记起,买的东西也不仅仅是笔,也可能是书、装饰品和笔记本。)后来,我才弄明白,要是我买了某样我暂时不知道用途的东西,那么就可能代表某个人的生日临近或者是我心里正想着某人,我盘算着把它送给那人。可是当时我根本就没有那样的想法。我买的那件东西不过是一个外壳,里面是我和另外一个人(很多人)的灵魂,那灵魂已经融合在了一起,彼此都在潜意识里想着对方。所以说,我买那样东西送人并不是我的最终目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见证我们俩的共同情绪,在这种共同情绪的作用之下,我和对方得以成为朋友,并变得亲密,都想要永不分离。
          有没有一种情绪不只是存在于两个人,三个人,或者是十个人之间,而是存在于千千万万个人之间?这也是一种共同情绪,不过它有点特殊,一个人可能与千万个人有联系吗?其实,这想必还是有的,因为我想到了城市。一直以来,我对城市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情,无论是对我的家乡,还是对我的现居城市,又或者是对一座陌生城市,这感情不曾发生变化。仔细想想,城市不也和我买的那些东西一样,都只是一副躯壳吗?蕴涵其中的,不是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或者是历史名胜古迹,而是千千万万个城市居住者的共同情绪。这些城市人看似毫无交集,其实他们每天都生活在一起,只是有时候会相互碰个面,有时候则不会,平常他们都在忙着各自的工作,有时候工作忙了,在街上碰到时也会忽略掉对方。亲密的朋友有时也会这样,往往他们会理解对方,只把它当作一次平常的疏忽。
          不过,也不要认为只要生活在城市就可以成为其真正的居住者,根据我的理解,只有笼罩在共同情绪之下的才能成为真正的城市居住者。也就是说,真正的城市居住者可能并不是在这座城市土生土长的,而可能是从前与这座城市毫不相干、最近才迁居于此的人。我没有严格的城市人的判定标准,只要某个人笼罩在城市独有的共同情绪下,并理解了这座城市,他就能成为城市人。
          于是,你可能猜到了我接下来的动作,我会进一步解释、阐明这一观点,因为大道理往往是让人琢磨不透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要讲述两座毫不相干的城市:伊斯坦布尔与重庆。也许,我这样说有点不严谨,我并不打算为你娓娓道来它们的历史,如果要说讲述城市,还不如说是我要介绍两个人:梅林和我。至于为什么要在这之前说出这两座城市的名字,那是因为梅林和我都恰巧分别与伊斯坦布尔、重庆有着重大关系,说得简单点,我们都居住在各自的城市里。
          刚才我用了“毫不相干”这个词语来描述伊斯坦布尔和重庆的关系,虽然我没有对此进行任何考证,但也不是没有理由。首先,自古以来,这两座城市的地位就有所不同,伊斯坦布尔曾是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都城,福楼拜于19世纪造访君士坦丁堡时就感叹她将在一个世纪以内成为世界之都;而在同一时期,重庆却不曾受此般重视。让她在古时留下身影的是宋朝的一名王爷,重庆是此王的封地,后来这位王爷成了皇帝,为了庆贺,于是便为她取名“重庆”,这个城市名字的由来是为所有重庆人津津乐道的。尽管如此,重庆还是无法与伊斯坦布尔相提并论,那时候,她从来没有像伊斯坦布尔那样受到关注。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古代有一位知名的重庆籍人士前往伊斯坦布尔进行文化交流,也不曾听说伊斯坦布尔的某位帕夏造访重庆,纵然那时已经有了陆上丝绸之路,但这两座城市还是没有因此而建立起任何联系。为此我还特地查了查重庆通往伊斯坦布尔的航班,结果显示没有直达航班,这使我更加确信了自己的想法。
          其实,伊斯坦布尔和重庆并非没有任何联系,这种联系十分微妙,隐藏在历史之中。通过研究历史冷冰冰的代表年份的数字,我似乎能从中窥见一些端倪。福楼拜来到伊斯坦布尔后大胆预言这座城市会成为世界中心,不过,非常遗憾,他的预言失效了。接下来的伊斯坦布尔逐渐衰落,按照帕慕克的说法,这一切充满了“帝国斜阳的忧伤”,往日的繁荣不复存在。应该是在近代,一战的前后,没错,大概就在这段时间前后,伊斯坦布尔开始衰落了:各位帕夏建在博斯普鲁斯沿岸的雅骊别墅已经破败不堪,建筑物底部长满了青苔,在其中起支撑作用的柱子已经变成潮湿、脆弱的朽木,以往装饰华丽的凸窗也是摇摇欲坠。而在19世纪末(与伊斯坦布尔衰落的时间非常接近),重庆在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后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陪都,直到今天,重庆还在一刻不停地发展着,像是再现了伊斯坦布尔之前的繁荣。现在,伊斯坦布尔和重庆似乎调换了一个位置,重庆前所未有地被世人关注,而伊斯坦布尔在土耳其建立了共和国后却拼命想挤入西方社会,导致现在更多地被当作一个旅游胜地,而丢失了往日作为一个世界之都的记忆。是的,这两座城市竟然有一种出人意料的承上启下的关系,就像是两个人讲述的两个不同的故事,而这两个故事之间居然奇迹般地契合上了。
          伊斯坦布尔衰落前夕,所有人都和福楼拜一样,对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8 03:22 , Processed in 0.04372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