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0|回复: 1

高三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示例

[复制链接]

6609

主题

6609

帖子

410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100
发表于 2016-7-22 19: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
                               

                                        上海
                               

                                        广州
                               

                                        武汉
                               

                                        西安
                               

                                        重庆
                               

                                        成都
                               

                                        长沙
                               

                                        长春
                               

                                        哈市
                               

                                        杭州
                               

                                        合肥
                               

                                        苏州
                               

                                        太原
                               

                                        天津
                               

                                        徐州
                               

                                        厦门
                               

                                        郑州
                               

                                        宁波
                               

                                        青岛
                               

                                        南京
                               

                                        兰州
                               

                                        昆明
                               

                                        济南
                               

                                        深圳
                               

                                        沈阳
                               

                                        鞍山
                               

                                        大连
                               

                                        福州
                               

                                        佛山
                               

                                        贵阳
                               

                                        黄石
                               

                                        荆州
                               

                                        吉林
                               

                                        内蒙
                               

                                        洛阳
                               

                                        宜昌
                               

                                        湘潭
                               

                                        襄樊
                               

                                        新疆
                               

                                        无锡
                               

                                        唐山
                               

                                        镇江
                               

                                        河北
                               

                                        南通
                               

                                        株洲
                               

                                        南宁
                               

                                        南昌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二、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
          整体感知
          《》写于1898年。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而且还去约束别人。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作者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快速理清课文结构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
          3.与我国小说不同的是,有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故事主人公作—个全景式的描写。本小说也是如此,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花了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一箭双雕,安排巧妙周到。
          4.请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力地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在发笑中达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习性方面,主要从穿、住、行等方面表现其“套子”特点,其中穿着修饰方面写得最详尽;居住方面着笔不很多,但写得逼真;至于“行”,则突出其与人隔绝、与世隔绝的特点。在思想方面,则主要写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及语言。他的标准,就是要服从政府的禁令。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拥护;甚至于连政府已批准或默许的新鲜事物他也要遏止。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表明了他的恐惧心理“,对于现行秩序、既成传统以及代表着这种传统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惧。
          5.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而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为什么能“辖制全城整整十五年”呢?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革命力量还很弱小,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6.总结、扩展
          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
          别里科夫自己怀着无尽的忧虑和恐怖,缩进“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了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而那个学校和城市也居然被他“辖制了整整十五年”。
          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与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7.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分析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意义何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讽刺意义。
          2.拓展延伸,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3.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整体感知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个杰出的作家。当时,沙皇政府为防范革命活动而公开施行高压政策,进步杂志被迫停刊,能合法出版的都是“为买而笑”的刊物。为了生计,契诃夫不得不迎合刊物的胃口,写了许多逗人发笑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不免流于粗俗,但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表面上写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实际上却无情地嘲笑和揭露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从库页岛考察回来后,契诃夫果断地和反动报刊断绝联系,其作品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为成熟。《》就是契诃夫在这一创作的繁荣和成熟时期而诞生的优秀作品。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热烈地赞美过纯真的爱情,那么,躲在厚厚的“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在爱情的面前将会怎样呢?请仔细研读小说第二部分。
          2.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
          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先看别里科夫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的撮合游说;华连卡表示出的好感;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华连卡出身较高,有田产;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以上种种,都是外人施加的因素,或是一种外在的诱惑,而别里科夫内心并未萌发一种真正的爱意,他准备结婚,是因为“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再比较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新事物;而另一个则美丽、活泼、爱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甚至于完全对立,能发展成真正的爱情吗?
          最后请看婚事的结局:通常“结婚”是件使人高兴的事,但在别里科夫却成了一场大灾难,一次仅仅是可能的喜事,结果却成了真正的丧事。他的套子使他感受不到爱的温馨和幸福,他的套子使他对“恋爱”充满气愤,以至于看到那漫画便气得脸色发青、嘴唇发抖。作家只讲其“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3.“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表明人们对完全自由的无比向往。但像他这样的爱打小报告的沙皇政府的鹰犬还大有人在,所以,“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人们惧怕的不是别里科夫本人,而是别里科夫深受其毒害而又为之效忠尽力的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别里科夫一笑即死的脆弱,预示着专制统治的一触即溃,但只要反动政府没有被推翻,它就会作垂死挣扎,甚至于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残酷地杀害有进步思想的民众。小说的结尾,使人触目惊心,发人深思,启迪人们起来和反动势力做斗争。
          4.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一定还将永远流传下去。请问,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新社会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小小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甚至阻止其他人的进步,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其实,在现世,“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5.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6.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小说全文,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另阅读《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比较其讽刺手法,摘录小说当中最具讽刺意义的文句或文段。
          板书设计
          别里科夫结婚不是为了爱情 “套子”的象征意义、现实意义
          教案点评:
          分二课时:第一课时理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并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第二课时进一步探讨人物形象的讽刺意义和“套子”的现实意义,领会本文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供教师设计本课教学时参考。
          探究活动
          《》拓展性阅读
          倪超
          教案简介
          一、从内容上看,以探讨共名人物为主线,由点及面,由浅入深。
          二、从目的上讲,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引导学生养成自己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共名人物探讨及文学形象的鉴赏
          二、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这堂课的任务是学习《》,就让我们从一个看似荒诞的问题开始吧。
          林黛玉和体育有没有关系?
          2.学生共同回答。
          3.有没有关系,我们先看一段文字。
          字幕打出如下文字:
          ……待嘉宾就座后,主持人先是给大家播放了一段精彩的国足十强赛剪辑画面,国足队员似乎也沉浸在辉煌的重温之中,尤其是范志毅,眼眶再度湿润了,旁人不由打趣:“小范现在越来越‘林黛玉’了。”(2001年月10月24日《足球报》之《干杯,英雄》)
          4.看了这段文字,你能说林黛玉和体育没有一点儿关系,这不,我们的范大将军还在学习林黛玉,或许,就是这一份真情,鼓励着国足将士在绿茵场上奋力拚搏,为国人圆了近半个世纪不曾兑现的美梦。
          5.扯远了,回头再看看林黛玉,这三个字,原本是《红楼梦》中一个人物的专用名字,用在这里,从修辞角度看,是借代,可为什么“林黛玉”的名字就能成为“代体”呢?
          说起林黛玉,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整日泪水涟涟的弱女子形象,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它来指代那些整日愁眉苦脸、泪水不断的人,这时,林黛玉这三个字就从某人的“专名”变成了大家公认的“共名”。
          6.类似的“共名”在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我们今天要学的《》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它的名字也成为一个“共名”。
          二、分析形成共名的因素
          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思考一个问题:
          一个文学形象,它的名字能否成为共名,取决于很多方面的因素,请同学们结合《》思考,共名的形成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一)生动的文学形象
          1.这幅图画的主人公是谁呢?
          2.为什么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别里科夫呢?请大家以课文为依据,说说图画与小说有哪些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这幅画主要表现别里科夫穿着上的套子。画中的主人公,一副萎缩的样子。他匆匆地行走在街道上,晴朗的天气下,他脚登雨靴,身裹棉大衣,左手提着蒙着套子的雨伞,右手插在棉衣口袋里,小脸缩在竖起的衣领里,眼睛遮在墨镜后面,头上戴着大盖帽,帽沿压得很低,也许耳朵里还堵着棉花!他象蜗牛一样,紧紧地缩在自己营造的套子里。
          3.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是小说中有而图画中反映不出来的套子?(同学讨论后回答)
          参考答案:其实,除了穿着,小说中还写到了别里科夫更多的套子:
          (1)穿着
          (2)思想
          (3)语言
          (4)行为
          4.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漫画式的笔法对别里科夫作了极为生动的描绘,这为别里科夫成为共名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别里科夫成了一切因循守旧、顽固保守的卫道士的代名词。
          (二)深厚的社会基础
          1.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不仅是生动的,更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提炼和升华,这也是这个文学形象成为共名人物的重要条件。
          2.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举个事实性的例子,当时的沙皇在全国各地设置了许多密探,人民一有不满,很可能就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也有人把当时的俄罗斯比作是一座大监狱,在这里,没有任何自由和人权可言。
          而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统治阶层,而且也出现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知识界,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3.《》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在小说的末尾,当人们在埋葬别里科夫之后,马上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别里科夫存在,可以说,这就是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广泛的社会认同
          关于契诃夫,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是一个独特的巨大天才,是那些在文学史上和在社会情绪中构成时代的作家中的一个。”契诃夫的小说,在当时的俄罗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套中人》作为他的代表作品,流传很广,被译成了多国文字,引起了很多受压制的群体的共鸣,别里科夫激起了人们追求自由的热情。
          以上三个方面,是形成人物共名的基本因素。
          三、中外文学作品中具有共名特性的人物形象
          有关共名形成的原因分析过了,那么,在中外文学作品中,除了林黛玉和别里科夫这两个“共名”人物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共名人物呢?这些共名的形成是不是也具有这些特点呢?
          下面我们来交流和分析一下,看看这些名字是如何从专名变成共名的?
          (一)阿Q
          为了体现阿Q的“精神胜利”,鲁迅对阿Q这个人物用了极为生动的细节来展现他的性格特征,让我们一听到这个名字,马上就会想到这些一样生动的话语和细节,阿Q最终成了那些“精神胜利”和自我安慰者的代名词。
          (二)葛朗台
          中外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共名人物。它们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世界文学长廊。
          (三)王熙凤
          四、结束
          《圣经》中的犹大,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难道不都是有一个“非常突出”、“占有决定性的位置”的主要特征吗?再看中国文学中的著名典型,罗贯中笔下的曹操、诸葛亮,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鲁迅笔下的阿Q,难道不也是都有一个“非常突出”、“占有决定性的位置”的主要特征吗?
          板书设计
          1.专名 共名
          2.套子: 穿着
          思想
          语言
          行为
          教学后记
          这堂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还在于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学。通过这一堂,学生不仅了解了《》这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同时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接触与了解了不少中外作品,明确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可以这么说,课堂教学是舞台,而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才是学习之本,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8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7-22 21: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14个生字,认识8个词语。
          2、认识8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从图入手,激发情绪,导入 新课
          出示8种树木的图片,请学生简单说一说这些树木的名称。
          二、认识“杨树、松树、柏树、桦树、枫树、榕树、梧桐树、木棉树”8个词语
          过渡语: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都是树,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树的名称,还要知道他们的特点。愿意吗?
          1、出示8种树的图片:谁认识这些树,准确说出树的名称。
          板书: 杨树、松树、柏树、枫树、榕树、梧桐树、木棉树
          2、认读8个词,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三、了解8种树木的特点
          (一)了解杨树的外形特点
          1、请你认真观察杨树的树干是什么样的,树叶又是什么样的?(杨树直而高,树叶大而茂密。这就是杨树的外形特点。)
          2、师小结:我们观察杨树的树干和树叶就能抓住杨树的特点,下面我们按照这种方法分别观察其它几种树,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了解其它树的外形特点
          1、自己看图找出各种树的特点
          2、小组讨论
          3、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柏树:树干长得直高,树叶小,是鳞片状,一年四季常绿。
          松树:树干笔直,树叶尖尖,像一根针一样,四季常绿。
          (让学生拿出图或者实物,通过比较区别松树与柏树的叶子。)
          桦树;树干直,树皮白色,叶子成卵形 。
          枫树:树干不高,红色的叶子通常三裂,叶子的边有齿。
          榕树: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常绿。
          梧桐树:枝杈多,叶子掌状分裂,花黄绿色。
          木棉树:树干浅绿色,花红色,种子的表皮有白色纤维,可用来做枕心。
          4、除了这些树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树,它们有什么特点。
          5、出示表格,看一看谁填的又快又好。
          6、学习儿歌,理解意思
          (1)小声读儿歌。边读边想,读了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2)两人互相说说
          (3)指名说说儿歌每一句讲的是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梧桐树叶像手掌,生动地写出了梧桐树叶的形状;“红,绿”两个词,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秋天枫叶火红,松树、柏树一年四季常青的鲜艳色彩。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眼前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吗?
          (5)齐读儿歌
          7、你能不能也编一首儿歌,说说其它树的特点
          如:银杏树叶像扇子,柳树叶子辫子长,槐树叶子也像卵…..
          8、指导朗读
          (1)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
          (2)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读一读
          (3)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听一听老师读得怎么样?要是读得好,你就学一学,要是读得不好,你们帮帮我,好吗?
          (4)评议教师
          (5)练习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9、指导背诵
          (1)练背——试背——分小组背——指名背
          (2)说说你为什么背得这么快?
          10、你们还知道其它一些树木的特点,能不能利用下课的时间也写写儿歌呢,老师期待着你们的佳作问世。
          四、学习14个生字
          (一)找出生字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请同学们快速读出来。(学生读后老师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板书:杨树、松树、柏树、桦树、枫树、榕树、梧桐树、木棉树。
          2、这些词语中,哪个是生字?请你到前边标上着重号。
          杨树、松树、柏树、桦树、枫树、榕树、梧桐树、木棉树。
          3、请你打开书,找一找还有哪些生字老师没有贴出来?
          榕树壮、像手掌、四季、披绿装
          (二)学习生字
          过渡语:我们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呢?
          1、提示:这14个生字中,有多少个字可以用形声字的方法记?
          学生经过观察,发现杨、柏、桦、枫、榕、梧、桐、像、披9个字可以用形声字的方法记。
          2、好,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会儿的时间准备一下,看看自己可以为大家介绍哪个生字?
          3、学习过程
          (3)“好像”的“像”,也可以用形声字的方法记。大象的“象”是表音的,人字旁归表义。
          (4)“壮、装”一起记,“壮士”都是战士,而且都很强壮。服装的“装”也可以用形声字来记,上面是“壮”表音,下面是衣服的“衣”,表义。
          (5)“四季”的“季”可以与“李”区分着记,“李”是“十八子”,再加一撇就是“季”。
          (6)“手掌”的“掌”比较难记,我们已经学过“课堂”的“堂”,把“堂”字下面的“土”换成“手”,就是“手掌”的“掌”。(也可以想“党”字换一部分)
          (7)“木棉”的“棉”,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记,棉花是植物,所以是木字旁,它的颜色是白的,经过加工可以做成毛巾。合起来就是“棉花”的“棉”。
          (8)用类似的方法完成“桦、枫、榕、梧、桐、披”等字的学习。
          4、教师出示生字,学生用各种形式反复读。
          5、用生字组词。
          6、用生字说一句话。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儿歌,认识了8个词语,了解了一些树木的特点;学习了14个生字;我们还知道了形声字是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我们抓住这个规律,可以认识更多的字,还能把生字记得准记得牢。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小。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14个生字。
          2、指导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分析字形,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检查生字、字词学习情况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8种树木,谁还记得?出示树木图。指名说出树木的名称。
          2、出示生字卡,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讲讲字义。
          二、指导学生写生字
          1、过渡语:
          刚才大家读的、记得都特别的好,现在我们要把它写下来,你们能写好吗?
          请准备好你的学习用具。(铅笔、书)尽量不用橡皮。看谁一次也不擦。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1)这一课共用多少个左右结构的字?(11个)
          (2)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自己发现这11个字是一个类型的字,都有左窄右宽的特点,所以写时要注意左让右这个规律。让学生集中先写这些字。
          (3)教师指导杨树的杨,在写的时候,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在指导时,要让学生说出,木字旁在做偏旁时,“捺”一定要变成“点”。
          (4)请你再观察,看一看哪个字最难写?需要老师帮助你?(学生说哪个字,教师就指导哪个字。)
          3、还有3个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写时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1)“手掌”的“掌”字在写的时候,字形不要写得太长,口字写得扁一些。手字也不要太长。最后一横要长一些。
          (2)“季节”的“季”字要把横写得最长。
          (3)大家一起讨论“装”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
          4、小结:我们在写字时,一定要先观察,在头脑中有了印象,分清结构,找好位置再写。探究活动
          1、课前同学们预习时搜集了一些资料,如:各种树叶、图片、照片、文字资料,有的学生还精心绘制了图画。课后可以将这些丰富的资料集中起来,由班委会用展版的形式展出,供同学们继续学习、探究。
          2、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还了解了其它一些树木的特点,可以仿照课内的儿歌自己创作新的儿歌。
          3、还可继续搜集资料,看看各种树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从益处和害处两方面考虑)借此进行环境保护的自我教育。
          如:柳树一到春天就飞很多的柳絮,怎样解决这个“烦人”的问题?

                                 
                       

                                [招飞]
                       

                                各省空军招飞初选复选动态
                       

                                [艺考]
                       

                                艺考统考信息及专业辅导
                       

                                [自招]
                       

                                全国高校自主招生简章
                       

                                [体育]
                       

                                高水平运动员及体育特招
                       

                                [志愿]
                       

                                新东方高考数据库:院校+专业
                       

                                [试题]
                       

                                全国名校期中试卷下载
                       

                                [辅导]
                       

                                中国近现代史所有考点
                       

                                [辅导]
                       

                                40篇短文串联3500高考单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9 07:27 , Processed in 0.070102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