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2 22: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古汉语常见句子倒装现象,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过来,使之合乎现代语法规范与现代语言习惯。该调不调,语言不合规范,也影响句意的理解。
示例8.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学生翻译】跟随的穿着华丽衣服侍妾有七十人。
【答案分析】古代常把数量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定语后置句的一种,我们翻译时要加以调整。“从”是“使……跟从”之意。
【正确翻译】让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侍妾跟随。
六、要点遗漏,字未落实
文言文句子翻译,除了表达舒缓语气的语气词,与取消独立性或倒装标志的结构助词,要字字落实。许多考生,对有些实词、虚词等意义未认真落实,以致句意翻译不到位。
示例9.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梁书》)
【学生翻译】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很礼待他。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答案分析】句中的“礼异”是并列着的两个动作,“礼”为“礼待”,“异”为“以之为异”,即“认为他很奇特”,属意动用法。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一般都属于评分点,而学生翻译时如遗漏了这一要点,则必导致失分。
【正确翻译】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示例10.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新唐书·韩休传》)
【学生翻译】罪轻的人不被宽容,罪重的人放过而不问,如果陛下不放逐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答案分析】“罪细且不容,臣猾乃置不问”,“且”是“尚且”之意。“乃”是“竟然”之意,在翻译时,省去这两个词的翻译,句子的语气、情感就会受到影响,故要翻译出来。
【正确翻译】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
[高考]
|
招生简章+招生计划+录取查询
|
[艺考]
|
2013全国艺考成绩查询
|
[自招]
|
全国各地自主招生面试题汇总
|
[专题]
|
食疗方法预防禽流感
|
[志愿]
|
新东方高考数据库:院校+ 专业
|
[试题]
|
各地高考二模试卷及答案
|
[专题]
|
2013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
[辅导]
|
解析2013一模各科试卷
|
[专题]
|
直击2013全国高考(简章+计划)
|
[专题]
|
2013高考全科冲刺辅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