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角度”“选好角度”——
正因为给情景材料的写作题目本身模糊,角度很多,所以题目后来提出“选准”“选好”的要求。可怎么才算“选准”“选好”?是以考生的标准为准,还是以命题人的标准为准,抑或以阅卷人的标准为准?从来没有明示。面对一种生活场景,人们立场不同,从来就没有哪个一定“准”或“好”的。如果有哪个角度是一定“准”或“好”,那么,以它为话题或标题不就结了,何必兜圈子?
“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
“不脱离内容”?能不脱离吗?照抄情景材料不算脱离,还是挂上就不算脱离?多一字就算脱离,还是连上一个词就不算脱离?“不脱离含意”?对“含意”的认识可深可浅,可阔可狭。“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是不是“含意”?“心灵的选择”是不是含意?
“展开联想”——
亚马逊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扇扇翅膀,大西洋彼岸就是一阵风暴。联想无边,这“联想”是哪一层级,又允许联想到哪一层级?
“写议论文或记叙文”——
从写作实际来看,什么叫议论文或记叙文,似乎并无严格界限。一般而言,议论文是以表明见解与主张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可是“以议论为主”又不宜简单化地按文字数量比例划定。那么,有议论因素的散文算不算议论文?只有一点点议论因素的散文算不算议论文?写人记事的是记叙文,那么,有抒情因素的散文算不算记叙文?书信、日记、对话……是不是也可能是议论文或记叙文?命题写下“议论文或记叙文”这七个字的时候,就应该划定清晰界限,并把这个标准明示给所有考生,正如球场要划出鲜明的边界,并有鹰眼监视一样。不然,就难免有些考生糊里糊涂地越界,更难保很多考生不敢充分利用空间。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有些地方阅卷,还把“宿构”混同于“套用”。可究竟什么叫“套用”“抄袭”“宿构”?怎么认定“套用”“抄袭”“宿构”?这是一种评分标准,还是一种道德规劝?从来没有官方的明确界定,更没有样例说明。
这许多模糊用语,很多都是情景材料模糊不清的衍生物。正因为这“窗口”“原点”“踏板”的模糊,又不忍舍弃,于是左一个“要求”,右一个“注意”,而没有一个“要求”和“注意”是清晰的。
模糊是上不了台面的。中国武术要想跻身奥林匹克运动会,必须解决评判标准清晰的问题。中国高考,是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写作,是最大规模考试中分值最高的题目,必须要有清晰的题目,清晰的标准。
[考前]
|
全科辅导
|
高考资讯 语 数 外 政 史 地 生 化 物 作文 模拟试题 真题
|
[考中]
|
专业选择
|
志愿填报
|
高考饮食
|
高考心理
|
新东方名师辅导
|
[考后]
|
招生简章+计划
|
院校选择
|
高考查分+录取
|
高考试卷
|
大学排名 汇总
|
(编辑:何莹莹)
426_130517131858XBMZy4Kp3nRNDwjs.png
426_1305171303563cuzf9xdFx8qThjW.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