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9|回复: 0

浅谈古诗词的虚实结合

[复制链接]

6609

主题

6609

帖子

410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100
发表于 2016-7-22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前]
                               
                       

                               
                                        全科辅导  
                               
                       

                               
                                        高考资讯 语 数 外 政 史 地 生 化 物 作文 模拟试题 真题
                               
                       


                               
                                        [考中]
                               
                       

                               
                                        高考热门专业  
                               
                       

                               
                                        志愿填报  
                               
                       

                               
                                        高考饮食
                               
                       

                               
                                        高考心理  
                               
                       

                               
                                        新东方名师辅导  
                               
                       


                               
                                        [考后]
                               
                       

                               
                                        招生简章+计划
                               
                       

                               
                                        院校选择
                               
                       

                               
                                        高考查分+录取
                               
                       

                               
                                        2013高考答案
                               
                       

                               
                                        大学排名 汇总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辉煌璀璨!千百年来,它如同一股气势磅礴的巨流,注入长江、黄河,奔腾不息,流淌在中华大地!它是多元的文化景观,肩负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它有石破天惊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可谱曲弹唱;可朗诵歌台;又可淡泊明志,影响千秋万代;还可跨越重洋,倾倒蓝眼与黑人!
         
            作为吟者,似乎不必去探求古诗词的艺术规律,但从继承、发展、创新的角度,前人名作中蕴藏着深刻的艺术见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是值得古诗文爱好者去挖掘、整理和推广的。
         
            中国古诗词的艺术规律,是一门纵贯数千年,横涉千万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笔者本着一个学诗者的初衷,浅谈诗词写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
         
            (一)什么是古诗词的虚与实?
         
            何谓虚?即空虚,空无所有;何谓实?即真实,实在。
         
            吴乔从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去辨析古诗词的虚实结合,阐明了虚实的辩证关系。他在《围炉诗话》中云: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虚句变为死句。又云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
         
            诗歌理论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他老人家诗词中的虚景多数是未然的图景。
         
            (二)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有何重要作用?
         
            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如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冬十月,唐王朝官军破贼于洛阳。次年春,杜甫正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忽听官兵捷报,诗人欣喜若狂,写下这首生平唯一的一首欢快的诗。
         
            它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三)如何运用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这种笔法,十分复杂且十分深奥。大体而言,有以下四种 :
         
            1.用字的虚实。古人对用字的虚实,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为虚字易用,实义少,灵活婉转而有弹性,容易把诗做活;另一种认为虚字实义少,用不好时诗句软弱无力,诗意空洞。而实字可使诗句刚劲挺拔、奇气纵横。古代的诗词名家,善于驾驭虚实结合。如    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晚年,处于国破家亡,流离异乡时作此词。上阕多用实字侧重外形实写:女词人被无情的风雨锁在家中,十分苦闷;天放晴后,落花已化为尘土,令人惋惜。因金兵南侵,丈夫赵明诚在离乱中辞世,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华,目睹春景及丈夫遗物、遗著《金石录》,觉得物是人非,悲从中来,万事皆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懒于梳头,甚至有时正想开口,可是眼泪已夺眶而出。
         
            上阕只在第四句用了虚字欲语,出语看似平易,用意无比精妙: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悲痛状态和满腹忧愁表现出来,扣人心弦!
         
            下阕侧重内心发掘:女词人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织,也来了出游之兴,准备划船前往。但又担心舴艋轻舟太小,载不动自己那许许多多的忧愁。
            前三句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词意转折,配合实字表达,收到尺水兴波,感人至深的效果。实词轻舟为下文的愁重作铺垫和烘托,使愁变得沉重,亦是女词人感情的无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奇气纵横!无怪乎有人评论:后主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去的物,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写《西厢记》的董解元却把愁从船上卸下,又驼到马背上去了。似此,也不怪李清照在《声声慢》词末,绝望地悲鸣,无助的呻吟,撕心裂肺,催人泪下地再写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置景的虚实。
         
            诗词有实景与虚景,有虚实相间之景。写实景要注意实中透虚,能触发联想,写实才不枯燥、不呆板。写虚景要能落到实处,有凭藉依托,有云蒸霞蔚的气象境界。范晞文在《对床夜话》中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怎样置虚实之景,化景物为情思呢?如毛泽东1965年5月写的《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井冈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阔别38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用非常欣喜的心情写下这首词。
         
            词的上阕写重上井冈山的所见,是一幅广袤千百里,林海古木参天,葱葱郁郁,不愧为南天奇岳的自然实景!另外,还点缀了井冈山今天的美景:许多高楼大厦,警勉后人的革命纪念亭台,五井碑,黄洋界,车来车往,如跃似飞。细品之,叫人惊叹老根据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真是江山如画!
         
            词的下阕写诗人的所感,侧重回忆往昔和抒发豪情。38年仅仅弹指间逝去,井冈山变了,但来之不易啊。往下诗人虚写昔日在井冈山的斗争:风起云涌,枪林弹雨,抛头颅,洒热血,那真是九死一生!是党领导红军和根据地人民,似天上明月朗洁、高尚,革命豪情天生,横扫一切枯枝败叶!终于,迎来了一声鸡唱,东方红了,太阳升以至万怪烟消云落。
         
            诗人勾勒前实景和后虚景,且注入了革命情思,堪称妙用虚实景的典范之作,无不叫人惊叹其运笔之神奇!
         
            3.置议论的虚实。写诗强调形象思维,但也不排斥抽象思维,即诗中的议论。这议论不是泛泛而谈,它要求有哲理性,有形象性,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运用虚笔。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丞,刚由洛阳到江南,恰巧辛渐正要回洛阳,于是作此诗送朋友辛渐。
         
            前两句是诗的第一层,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它如同用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作背景,衬以高高的芙蓉楼,奔腾的大江,如织的冷雨,接天连江,友人、高楼、整个吴地都笼罩在潇潇冷雨中,为即将的离别平添几分悲凉气氛。楚山孤既是写实景,也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一向豪迈的王昌龄,一场送别,一阵冷雨,怎会如此落寞?原来诗人被贬岭南,自负甚高的王昌龄在官场上很不得意。
         
            后两句是诗的第二层,转入议论,表白自己崇高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
         
            辛渐归去的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名人荟萃,诗人又素负诗坛盛名,亲友故交一定会问起他的近况。诗人借用六朝时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的诗句,推陈出新以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了回答,自喻高洁、清白的品格。他让辛渐代言:虽然自己多次遭到打击,被排挤陷害,但绝不会同流合污,向恶势力低头;要一尘不染,如玉壶冰心,晶莹洁白!
         
            诗人屡遭贬谪而志气不改的表白,画龙点睛之笔是末句。假如实事求是地说,即使千言万语都比不上末句的虚拟议论!它蕴含着哲理,形象感人,感情强烈,成了千古名句!
         
            4.情境的虚实。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回想过去的情境为虚,以目前具体情景为实;一种是虚拟或想象的情景为虚,以真实具体情景为实。情境实写容易而虚写难。这里着重介绍虚拟的情境。如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7日,红军翻越六盘山。登山时,来到一道高高的山梁,毛泽东对大家说:休息一会吧!他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抽烟,望远,于是写下这首长征途中创作的最后一首词。
         
            词中望断南飞雁是典型的虚拟情境。它把一系列难以表达的思维活动,都凝聚到望雁的神态之中。看红军北上,大雁南飞,方向相反。大雁要飞经的地方,正是红军走过的征途。望雁:自然会引起对漫漫征途的回顾——有多少困难?有几场枪林弹雨?有多阔的草地和多高的雪山?一切都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真是志存高远,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此外,大雁去到的地方,正是红军生活、战斗过的根据地。望雁:还会想起坚持战斗的游击队员,还会想起鱼水情深的父老乡亲,还会想起四方面军的朱总司令和刘参谋长,以及(五)九军团的同志们,北上红军还会捎去对南方亲人的问候和长征即将会师的胜利消息——缚住苍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这种虚拟的情境,内涵深广,极富情趣!超脱而丰富的想象虚写,逼真境而生神境。
         
            上述可见,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必然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描写到抽象描写,从实景到虚景,从浅而入深。诚如谢榛在《四溟诗话》云云:
         
            李西涯曰:诗用实字易,用虚难。盛唐人善用虚字,开合呼应,悠扬委曲,皆在如此。
         
        肖高峰作者地址:广西昭平县巩桥中学 邮编:546806
        手机:13321647259 邮箱: xgf621026@163.com
        参考文献:
        1.傅德岷《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05年1月第一版。
        2.周琼《中国古典诗歌》作家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3.刘汉民 舒欣编著《毛泽东诗词、对联、书法集观》,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4月第2版。
        4.艾治平《古典诗词艺术探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傅德岷、卢晋《诗词名句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2006年7朋第1版。
        6.王永义《格律诗写作技巧》,青岛出版社,1996年版。
        7.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92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9 05:09 , Processed in 0.062357 second(s), 13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