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高考网

梁挺福:2014年高考作文大猜想

[复制链接]

0

主题

535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60
发表于 2016-6-27 20: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文猜想十】身份转换,寻找自我才是真勇敢
  一、作文素材
  英国画家汤姆·奇廷从艺术系毕业后曾籍籍无名,却因在25年内模仿了100多位著名画家的2000多幅作品而变得极为富有。他画别人的画,用别人的名字,不敢以真名进行真正的创作。他的仿画以假乱真,甚至骗过了最精明的鉴赏家、画商,屡屡被当成名作而卖出高价。
  然而,在58岁时,奇廷却写信给《伦敦时报》,公开向世人说明近年来发现的名画都是出自于他的手笔,并指出了他作画时留下的暗记。这封信震惊了欧洲艺术界,奇廷成为众矢之的,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他的模仿之作也顿时从百万美金跌至一文不名。
  可在奇廷死后不久,他的作品又被重新展出并卖出高价。
  二、构思点拨
  这一道作文素材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一,从画家奇廷的角度出发。作为一个画技精湛的艺术系毕业生,奇廷为了名利和生计而仿画,尽管因此而骗过众多收藏家和鉴赏家,变得富有,但始终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不敢以真名进行真正的创作。所幸他晚年知过悔过,向世人公开这场骗局;其二,从人们对待奇廷和他的画作的立场的角度出发,先是斥重金收购,得知画作为仿作之后,又贬低画作的价值,甚至对奇廷恨之入骨。所幸,人们最终承认了奇廷画作的价值。在理解材料的时候,可以从画家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人们的立场出发,还可以兼顾两者,从材料整体出发考虑,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本质,并联系现实对此加以反思。
  在立意时,可以从"奇廷找寻自我的勇气"的角度切人,否定奇廷曾为名利而放弃自我,选择仿画,亵渎艺术,但认可他晚年勇于向世人忏悔,虽未能及时获得理解。但最终找到自我。还可以从环境的角度切入,谈谈培养天才的环境和社会氛围,否定艺术界缺乏培养艺术天才的氛围和眼光。扼杀了未来的名画家,致使画技精湛的艺术系毕业生沦为仿画者,从而强调宽容、发展的氛围对天才的重要性。
  当然,这是一段关于艺术的材料,还可以从艺术价值的角度切人,否定人们收藏和购买艺术作品的动机是出于功利、浮夸、跟风,但也要肯定人们最终理解了艺术的真谛。重新认可艺术家的才华和价值。
  从画匠到画家,是一个从"失去自我"到"找回自我"的过程,如果考生能从奇廷的经历中发现了艺术与自我的关联,并上升到"回归自我,忠于自我,这正是每个人存在于世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之一"的高度,使文章的立意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兼顾时代对个体的影响,就能充分体现出考生的深刻观察力与创新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78
发表于 2016-6-27 21: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文猜想十一】和谐共存,自然文明协调才长久
  一、作文素材
  现代人只能从一杯新茶中品味春天的田野。
  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觅得一粒柳芽、一朵鲜花、一刻清静,人会由衷地快乐。在杳无人烟的荒野上,发现一星灯火、一缕炊烟、一点人迹,人也会由衷地快乐。自然和文明,人皆需要,二者不可缺一。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二、构思点拨
  这道作文素材在表述中指向性很明确,抓住第二段中的关键句"自然和文明,人皆需要,二者不可缺一"即能明白命题者的意图。但它与一般的二元关系型作文题不同,这道题的材料中还有"人皆需要"这句话,看似二元,实则多元,题目的难点也在于此。行文时,在阐释"自然"和"文明"的关系时,最好把它们统一在"人"这个主体的需求中。
  抓住了关键句,还要进一步理顺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自然"和"文明"其实是并列共存关系,对于"人"来说,缺一不可。"自然"和"文明"和谐发展,"人"才会内外和谐、身心健康。反之,若丢此失彼,"人"在其中,便很难有发展,也无法安享和谐:"自然"是"人"生存的根本,健康之本源于自然,自然造化和合于人,无视自然规律,毁坏"自然",来建设所谓的"文明",无异于杀鸡取卵,人类现在正饱尝其害:但"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能抹杀,没有"文明","人"现在或许还在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没有人类文明的"自然",也只会是孤独、寂寞地存在着。"文明"只有尊重"自然"和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让"人"在自然和社会中获得幸福。当然,在写作时,大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写个性化作文,符合题意但有创新思想的作文更能脱颖而出。
  此外,在文体的选择上也可以灵活多变,可以写记叙文,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在忽视自然规律的"文明"进程。根据"人"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的变化可以撰写散文,"现代人只能从一杯新茶中品味春天的田野"这句话其实可以触动很多诗意的情思,可由此去发挥联想,将对"自然"和"文明"关系的感悟融会其中;也可以撰写议论文,辩证地阐释"自然"和"文明"的关系变化对"人"产生的影响,写出独特的领悟和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8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408
发表于 2016-6-27 22: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文猜想十二】完满人生,积极有为和淡然无过
  一、作文素材
  一个老者和一个少年驻足在花坛边。少年说:"哇,红色的花多漂亮!"老者说:"白色的花更值得欣赏。""红色的花鲜艳绚丽,就像一个积极有为的人生。"少年争辩道。"白色的花洁白纯净,犹如一个淡然无过的人生。"老者平静地说。
  其实,红花、白花不都是花吗?
  二、构思点拨
  这道作文素材内容明晰,意蕴丰富,给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与认知空间,能调动学生平时的积累,对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多元思考和深入探究,为考生写作提供积极的引导。将"积极有为"和"淡然无过"一起摆在学生面前,增强了作文题目的思维张力,它要求考生不止于对"积极有为"和"淡然无过"内涵的诠释、阐发,还促使考生对两者关系进行辩证、全面、多向的思考:既要积极有为,还要保持无过;与其积极有为而产生过错,不如保持淡然心态,从而无过;不能一味因为追求无过,而不懂得积极有为。
  这个题目小可以写个人的理想志趣、行为准则,大可以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相结合,把学生的思考引向自身实际,引向现实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
  在审题时,要注意抓住对话的相互关系以及关键性词语,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老者和少年的对话构成相对的关系,主要是探讨人生态度。材料最后"其实,红花、白花不都是花吗?"这一关键性问句,提示我们可以从多角度思考,结合现实生活,挖掘蕴涵其中的道理。立意可以从任何一方面切入,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以下立意角度,可供参考:
  角度一:看淡名利,保持无过,崇尚精神自由。看淡名利,不为物惑,不为名扰,不为利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享受轻松快乐的生活。平息浮躁不安的心,保持清醒头脑,避免犯错,让自己的人生不蒙尘垢。写作时既可以选择古今中外一些追求高洁、超脱世俗的名人事例,又可以联系当今一些人急功近利、利欲熏心而犯下错误甚至违法犯罪的反面例子,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旨,体现对现实的关注,对社会的思考。
  角度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铸就生命辉煌。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积极进取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奋发有为才能铸就。人活一世,就应该振奋精神,努力开拓,竭尽所能,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角度三: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怀无过之心,做有为之事。有为与无过需要辩证地看待,人生阶段、社会现实、自身处境、理想追求不同,看法也就各异,不可一概而论,我们要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抱有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心态去积极做事。相对而言,青年人应该敢想敢干,敢为风气先;老年人则需要修身养性,保持无过。生逢乱世,明哲保身,不失明智;和平盛世,抱负远大,有所作为。但这又并非绝对,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无论如何,那些有功于社会而又淡泊名利的人永远值得尊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2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78
发表于 2016-6-27 22: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文猜想十三】短途捷径,甘于长路跋涉才走远
  一、作文素材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正在赶着上班,这天他的公司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会议中的表现关乎到他能否升职,所以不能迟到。无奈他的闹钟却在今晨坏掉了,最糟糕的是还有二十分钟会议便要开始了。
  小职员唯有改乘出租车,希望能赶得及参加会议。
  好不容易才给他截到了一辆出租车,匆匆忙忙上车后,他便对司机说:"司机先生,我很赶时间,拜托你走最短的路!"司机问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
  小职员好奇地问:"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吗?"
  "当然不是,现在是繁忙时间,最短的路都会交通挤塞。你要是赶时间的话便得绕道走,虽然多走一点路,却是最快的方法。"
  听见了司机的话,小职员最后还是选择走了最快的路。途中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条街道交通挤塞得水泄不通,司机解释说那条正是最短的路。司机所言没差,多走一点路果然畅通无阻,虽然路程较远,多花了点时间,却很快便到达目的地。
  小职员最终也赶得上会议,还升了职当部门主任。
  二、构思点拨
  人总喜欢走快捷方式、希望不劳而获,还以为走快捷方式可以用最小的体力最快到达目的地。所以现今满眼所见到的是:马场、六合彩永远不乏投注的人龙,澳门葡京从来不缺出手阔绰的赌徒,补习班亦向来不愁没有学生光顾。
  然而,快捷方式虽然是最短的路,却未必是最快的。你有看过多少赌徒从不工作却因为赌博而成为富翁?你又有见过有多少学生从不上学却因为上补习班而考得十优的成绩?
  相反,因为走快捷方式而赔上时间、金钱甚至是生命的,我倒见过不少。年中就有不少人因为嗜赌而欠下高利贷,最后不但家破人亡,还赔上宝贵的性命。所以说,快捷方式并不好走,不但荆棘满途,而且充满危险,也没人可以保证你走的路一定可到达终点。
  走长一点的路虽然会累一点,吃多一点苦,却是唯一最快到达目的地的方法。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脚踏实地的去走每一步人生路才是明智之举。
  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机会也是有限的。有许多人,就因为一生都在走快捷方式,结果每每走进死路里,把大好的时间和青春都浪费掉了。今天,有不少道路仍在塞车,却还有车辆驶进去,情况不但没有改善,而且不断恶化……真是一可悲的世界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8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408
发表于 2016-6-28 00: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文猜想十四】精神地标,每座城市里的指明灯
  一、作文素材
  新华社消息,偌大的北京城,从第19个世界读书日起,终于有了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三联韬奋书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4月22日专门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赞赏该书店推出的"深夜书房""很有创意"。总理认为,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在回信的最后,李克强总理鼓励三联的全体员工,"希望你们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
  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樊希安坦言,能够有这样一封信很受鼓励,"不仅是对书店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全民族提出的希望"。
  在台湾极具知名度的24小时不打烊的诚品书店,成为许多书店模仿的对象。书籍用来吸引人气,文化创意产品则产生利润,即使身处闹市区,诚品书店依然有着可观的利润。
  受访者普遍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随着时代变迁,书店应该改变"卖书的地方"这样一个固有印象,而应该变成一个交往的公共空间。
  二、构思点拨
  阅读,是爱书人共享的爱好。而书店,则是数百年来爱书人在城市中的精神地标。爱书人通常都有一长串与书店有关的故事。城市里通常都有几个书店,成为当地甚至外地爱书人心中的精神地标。翻开一张中国地图,我们很容易发现,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经常与城市里久负盛名的书店密不可分。尽管互联网之风扫过,书店行业一片萧条,但其在城市文化中的地标作用,却远未被取代。渴望触底反弹、绝处逢生的书店,正在经历凤凰涅槃一般的转型。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可以有优美的环境、精致的建筑、便利快捷的交通、现代化的设施,然而,真正体现一个城市灵魂与内涵的,却是它的文明开放程度和人文精神。
  精神地标不仅仅是一种城市摆设,也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和识别。精神地标其实往往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分析一下一些著名的城市文化精神地标,会发现它们都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含义。这些含义有的来自城市历史,譬如天坛、卢浮宫、金字塔。有的来自城市的文化建设,譬如雅典神庙、悉尼歌剧院。有的来自城市现代化建设,譬如东方明珠、帝国大厦。无论是何来源,这些地标都蕴含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比如古老东方文明、时尚浪漫精神、文化艺术崇尚、财富与成就等等。同时,它们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一件将城市文化精神艺术化了的精神雕塑。
  "北有大裤衩,南有小蛮腰",开的是北京和广州的笑话。不同城市,才有不同心态!我的城市,咱有过"精神地标"吗?
  精神地标更是一种城市文化精神的炫耀。应该说,敢于和乐于炫耀文化、标榜文化、宣示城市文化精神的城市,是真正成熟的城市。这种"炫耀"不仅仅有力提升着城市的文化精神影响力,同时也不断增强着对城市居民的精神暗示,增强着城市精神感召力和凝聚力。
  有没有文化地标可能不直接影响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影响其文化心理和精神感受。有没有文化地标可能不直接影响城市的GDP,但是影响其文化品格和精神风貌。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努力创造条件,将城市精神地标--书店建设纳入文化建设的实事,纳入城市建设的大格局,百姓幸甚,城市幸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78
发表于 2016-6-28 00: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文猜想十五】扶与不扶,中国大爷播散正能量
  一、作文素材
  (一)2013年12月19日,沈阳的"中国好大爷"被雪后骑电动车的青年撞倒后,谎称自己有医保,让撞人青年"赶紧去上班"。此事一曝光,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感动,以往有老人摔倒碰瓷讹诈,这位大爷却以恩抱怨。一句"我有医保你走吧",感动无数网友的沈阳大爷王福顺,今年60岁,是名保安,每月工资1700块左右,根本没有医保。
  (二)2014年被网友热议最多的春晚语言类节目,无疑是开心麻花的春晚小品《扶不扶》。节目一经播出,"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等台词便受到观众热议,获得媒体、网民的竞相转发。春晚小品《扶不扶》中,"这么和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奔驰",和结尾处的"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因为直指社会热点,爆笑吐槽中传达正能量而受到观众强烈赞许。更有无数观众表达和小品中一样的困惑,"如果真是我遇到了,扶不扶真是个问题"。
  (三)香港文化评论人许骥认为,"小品《扶不扶》其实一点也不好笑,用小品来表现简直奇葩。在香港,'扶不扶'是不用讨论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常识。不是说香港没有坏人,而是香港有保护好人的制度。与其费尽心思对付坏人,不如想想办法保护好人吧。"
  二、构思点拨
  自南京"彭宇案"开始,"老人跌倒"这个词已经让人感到恐惧与纠结,同样纠结的还有隐藏在"扶与不扶"下的良知拷问。而一句简单的"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在如今撞人者与被撞者之间几乎是尔虞我诈的氛围下,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这个善意的谎言,显然成为了这寒冷严冬中一抹感人至深的温暖。社会需要这样的"中国好大爷",只有这样宽容的大爷成为"长辈",我们才能走出道德迷失的"丛林"。
  第一,大爷的行为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掌声,同时,也凭借自己的好品质被破格提拔为保安班长,并获得了本市一家医院的免费体检和免费的医疗救治。
  第二,通过此事,大爷被评为"中国好大爷",成为央视、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追逐的焦点,通过报道传递正能量,可以在社会上树立道德模范,对整个社会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
  第三,很多网友表示对大爷的义举很感动,也能让公众恢复对社会的信任,营造出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此事也能对全社会起到教育的意义,每个人都应该以此为鉴,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以及对这个社会的看法。
  第一,个别品质恶劣的群众应该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不应该为了经济利益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恶意索赔或者恶意肇事。
  第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损人利己的事情坚决不做,对于那些恶意索赔或者恶意肇事的人不要惧怕,要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好自己,
  第三,我们应该积极阳光的看待这个社会,不要因为曝光的个别负面新闻而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并不能因为这个负面报道而拒绝助人为乐。
  第四,政府应该对这些好人好事积极进行宣传,在社会上营造诚信友爱的氛围,传递社会正能量,让"助人而不害人"的风气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5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60
发表于 2016-6-28 01: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文猜想十六】知与无知,正视才会生出大智慧
  一、作文素材
  苏格拉底说:"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黑格尔说:"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王朔说:"无知者无畏。"
  二、构思点拨
  这是一则人物言论型的材料作文,列举了苏格拉底、黑格尔、王朔三个名人的不同言论,看似表达不同的观点,但每句话都有一个相同的关键词--"无知"。那么,正确理解并把握"无知"一词的内涵,便是写好本次作文的起点和关键。
  "无知"包括知识上的"无知"和认知上的"无知"。前者应该是一个中性词,指的是知识上的缺乏。面对无限的世界、浩瀚的知识,人类受到生命、认知水平等局限,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后者更多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意思,含贬义的愚昧无知,表现为自尊自大,或为一己私欲而违背规律等。
  其次,要思考与"无知"相关的各句话的次关键词。
  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的无知"。即使作为历史上公认的大思想家,也不可能是全知之人,因此,只有"知道自己的无知"并能承认自己的无知,才会对未知的知识、规律产生探求的欲望,最终从无知达到相对的有知。苏格拉底的话虽是自谦,却揭示了知晓"无知"的可贵--明白自己的无知,才可能从"无知"到"知"。
  黑格尔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无知者因为不了解世界真理、未把握规律,因此面对"陌生世界"时往往无从下手,才感到"不自由"。当然,考生也可以反向思考这句话:也正是因为无知者无知于全新领域的规律,反而他们可以自由地驰骋,不会过多地受到常规或惯性思维的约束,并能打破传统、抗拒权威、产生创新。就这个层面上而言,"无知者"又是"自由"的。
  王朔说"无知者""无畏"。虽然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准确理解必须先定义好是哪种类型的无知者。若是知识上的无知并能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人,在探索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困难、压力、窘迫等,但由于内心深处对真理追求的渴望,也能无畏于逆境反而会迎难而上。这是"无知者无畏"的积极方面。但若是认知上的无知者,他们主观上自以为知,并且还无畏地去碰触一些不该碰触的底线的话,这样的"无知者无畏"就是负面的,应该受到批判。
  作文立意必须围绕"无知"来展开。可以从正面肯定"无知"能产生追求真知的欲望,打破传统、抗拒权威的勇气,不畏困难的力量等;也可以从反面论述"无知"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足、带来的危害等;还可以综合正反两面来谈如伺从"无知"到"知"等等。作文如果脱离"无知",谈"谦虚""不自由、自由的条件""勇气""无畏"等,则视为偏离题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5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60
发表于 2016-6-28 01: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文猜想十七】信任桥梁,架起熟人陌生人鸿沟
  一、作文素材
  (一)幼儿园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给陌生人开门":我们在家中叮嘱老人:"陌生的电话号码不接""买东西不听陌生人的推荐":银行门口摆放着提示牌:"不给陌生账户打款":社区警务站贴着海报:"陌生人搭讪,轻易别理睬"……
  (二)我们常说"熟人好办事",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却说:"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在收音机、在电视或报纸上告诉我们陌生人的新闻……"
  (三)中国古代的"亲戚"之说,"亲"指族内,"戚"言族外,"亲人不睦家必败":英国谚语也有"亲人帮亲人,无亲来帮愁煞人"的说法。而今时今日,你可在淘宝将一个陌生人叫做"亲",却甚少如此亲热地称呼与自己有着血脉之亲的亲人。
  二、构思点拨
  这道作文素材主要围绕着对"熟人"和"陌生人"解读和理解。材料一反映了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信任感严重缺失问题;材料二反映社会中"熟人"和"陌生人"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材料三反映熟人与陌生人之间奇怪的转换关系。材料的导向之多元化,给了考生很大的思维空间,而且这三个材料都贴近现实生活,可以引导考生从"掉书袋"中走出来,从象牙塔望出去,真正关注我们的社会,关注身边的生活,用文字抒写真情。
  这道作文题的立意点是开放的、多维的,又是有所限制的,关键要能联系现实,从"熟人"和"陌生人"关系的理性思辨中表现自己对生活、社会现象的思考,辨明是非善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当然,我们更可以扣住这三则材料的核心,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意,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但每一个人又无法逃脱整个社会的联系,所以,人与人的关系至关重要,每一个人都与社会中的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次,陌生人和熟人可以相互转化。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从陌生人到熟人,进而发展为朋友、亲人;而原本是熟人也可能因接触、沟通少了,或因太熟悉了发现并非知己,也形同路人了。可见,陌生人和熟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我们可以有以下立意:用信任架设陌生人走向熟人的桥梁。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是一种进步,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需重构社会信任,等等。
  由于本题的材料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社会性,因此采用议论性文体是很好的选择。例如从社会上人们面对陌生人的冷漠态度,谈"用信任架设陌生人走向熟人的桥梁"。我们可以采取先驳后立的写法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老人摔倒,有的老人可以得到陌生人的帮助,有的老人却被人视而不见甚至因此而丧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冷漠到这样的地步?
  当然,因为材料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所以,采用记叙类的文体也是可行的。比如通过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自己对熟人和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先写自己"远亲不如近邻"的思想根深蒂固,后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邻里渐渐成为见面不相识的陌生人:而在网络上,自己反而认识了很多热心人,从而明白,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心的远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2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78
发表于 2016-6-28 03: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文猜想十八】忧虑未来,满怀希冀奔向人生路
  一、作文素材
  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非洲圣人"阿尔贝特·史怀泽
  二、构思点拨
  这道格言类作文素材,内容简洁,指向也比较明确,应该说审题难度不大。但难度不大不等于没有难度。要写好这篇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这句格言中有几个词是必须把握的重点--"忧心忡忡""满怀美好的希望""未来""我"等。"忧心忡忡",可提炼出"忧患意识"的话题:"满怀美好的希望",能提炼出"乐观情怀"的话题。至于"未来"一词,则清楚地提示了我们写作的指向不应该是回忆往昔。"我",则意味着要强调作文的"主体意识",写出个人独特的感悟。
  其次,准确把握话题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道只有一句话的格言类材料作文题暗含了关系型话题作文的特点。写作之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好"忧患意识"与"乐观情怀"这两个话题的关系,切忌只谈"忧虑"或者只谈"希望"。而且这句格言是一个转折句,强调的重点在后面的"满怀美好的希望"。因而,我们在审题立意时,既要二者兼顾又要侧重后者。
  最后,选好自己擅长的角度。“未来”一词提示了我们写作内容的指向。写作时,内容可深可浅,既可以审视自我,也可以关注社会,关键是把握住格言的主旨,写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高三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节点上,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以及高考之后不可预知的未来,可能会对每天的书山题海感到压抑与沉闷。对未来有更多的茫然与担忧。史怀泽话里的"忧心忡忡"一词能契合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对自身、对未来的深入思考;而"美好的希望"则可以是一种价值引领,彰显人文关怀。再者,从关注社会的角度来说,人类的命运、社会的前景,都是可以忧虑的“未来”。尤其是这两年各种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新风尚不断孕育的转型时期,不论是“忧心忡忡”还是"满怀美好的希望"都可以言之有物,能很好地考查考生关注社会的广度、思考问题的深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28 14:23 , Processed in 0.075098 second(s), 6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