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2|回复: 0

2011暑假必备宝典之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3 09: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uwu.html (32.42 KB, 下载次数: 68)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农业地域类型代表性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分类特点
  水稻种植业中国秦淮以南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劳动密集型自给农业
  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密集农业商品农业
  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优良的天然牧场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广阔的市场需求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中央大平原美、加、阿根廷、澳、俄、乌克兰商品农业种植业密集农业
  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先进农业科技
  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背风坡;灌溉成为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欧洲、北美、南非、澳、新西兰商品农业密集农业
  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市场广大交通便利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
  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
  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相关特点
  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所需原料丰富地区;原料不便运输
  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接近产品消费地区;产品不便运输
  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
  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工业惯性的影响
  环境保护的影响:
  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
  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
  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
  气污、水污:化工厂
  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
  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
  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
  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工业联系:
  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
  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
  工业集聚
  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类型:
  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
  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
  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形成类型: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
  发展特点:
  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
  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
  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汽车城十堰
  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
  代表工业区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美硅谷;中关村
  主要区位因素原料、廉价劳力人才、环境、交通
  主要部门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械电子、航天、生物工程
  工业地域特点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集聚而成分散为主
  产品特点重、厚、长、大轻、薄、短、小
  生产规模大小
  科技人员比例低高
  生产增长速度慢快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短
  研发费用低高
  发展类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价劳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9 17:00 , Processed in 0.079673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