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回复: 0

培训机构借“新课改”聚人气 九成多高一新生不适应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3 09: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uwu.html (32.42 KB, 下载次数: 12)

  近日,新浪考试频道与学大教育联合进行了一次有关新课改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94.44%的高一新生对新课改不太适应,不少学生家长为此急于给孩子找课外班辅导。而京城各个培训机构也纷纷更新了他们的培训内容,希望用“新课改”来吸引更多的学生。
  九成多高一新生不适应
  此次有关新课改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94.44%的接受调查的高一新生对新课改不太适应。据调查数据显示,高一学生对新课改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自制力差,不会自主学习;在选修课和必修课之间不知如何科学选择;疲于应付学分,压力较大;迷茫,把握不好学什么知识。而日前记者就新课改进行采访时,一些高中老师认为,新课改给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由于学生不存在和过去高中学习方法的比较,因此他们应该能很快适应,但需要给学生一个缓冲期。
  北京一些中学的老师表示,除了学高中的知识外,学生还需要额外学习一些东西。一些知识初中没有涉及但高考又可能要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进行补充。另外,新课改给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高中的任课老师,尤其是一些骨干老师,还将承担一些学生导师的工作。
  分析:光华鼎力教育机构执行总裁武俊杰认为,学生对新课改难适应原因很多,一个原因在于,学生在初、高中的衔接时,本身就面临一个学习和心理上的难题,新课程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这让习惯于“被动学习”的高一新生一时不能适应。
  六成学生选择课外辅导
  记者了解到,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课外辅导机构与新课改接轨,推出了学科模块课程体系训练的课程,在市场上颇受青睐。调查数据显示61%的学生参加了课外辅导,辅导的学科主要倾向于语文、数学和英语,辅导的目的主要以巩固孩子的基础知识为主。一些辅导机构的老师认为,由于课改后的高一新生,三年后就面临着高考,而三年后的高考方案目前还未出台,学生和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落后,纷纷寄希望于课外辅导。
  根据学大教育与新浪考试频道进行的网上调查,学生吃“小灶”主要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和改善学习方法。而他们在选择课外辅导机构时,最为看重的是课辅机构的师资、名气和教学效果。学大教育研究院院长邓强表示,学生选择课程的范围更加宽泛,所面临的问题将更加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与好的师资一样重要。但是一些中学的老师则表示,新课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学生基础不好,自然就会吃力。
  分析:邓强表示,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家长转投课外辅导寻医问药,主要还是因为高考。如果高考指挥棒不变,教考不分离、招考不分离,依旧以统一高考成绩作为惟一标准,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依据,学生、家长以及学校老师关注的仍然是统一高考的重点科目、考试范围,以及每门课程的具体分值,而对学分制、选修课等难以感兴趣。
  课外辅导推“模块”化
  据了解,新课改方案出台后,北京各家课外培训机构马上随需而变,推出了“模块化”的培训课程。
  武俊杰表示,光华鼎力是较早倡导“模块教学、专题辅导”的教育机构。从国家开始制定高中新课标时,就开始用“小专题、大整合”的方式进行课外辅导和知识的重新组合。这次,面对新课改,光华鼎力对高中的整个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整合,授课教师也对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细节进行了新的调整。
  邓强介绍说,学大教育对课程的调整可谓“三箭齐发”:针对选修课,在尊重个人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未来高考的需要,帮助学生设计选修课程;针对“模块”课程,不仅要拿学分,更要把知识学深、学透;针对研究性学习,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研究课题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
  记者从北京四中网校了解到,他们加强了名师网络面授课程的力度,让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能与四中名师面对面,得到名师的指导。网络面授还加强了课前提问和课后作业的环节,让教学更系统化,使学生有机会得到名师的个性化辅导。
  分析:邓强表示,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英语课堂要求学生听、说、读能力加强,淡化语法,但高考却要考查大量的语法知识,学校教学与高考之间的空白给了课外辅导很多机会。
  信报记者郑江
  名词解释
  新课改
  新课改全称为“新课程改革”,包括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思想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主要内容包括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3 08:06 , Processed in 0.084628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