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8|回复: 0

高三学生以死拷问家庭教育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3 09: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uwu.html (32.42 KB, 下载次数: 11)

  这是一条悲情色彩浓厚的新闻:江苏滨海县一高三女生小红(化名),在学校宿舍跳楼身亡了,自杀前留下遗书,表示在家庭里感受不到温暖而厌世,才走上了这条不归路,还让家长在她死后不要为难班主任老师。(6月1日《人民图片网》)
  当小红纵身一跃,完成这惊险一跳时,父母的伤心欲绝、学校的期盼希冀、众人的扼腕叹息,只成了一种虚无缥缈可能忘却的记忆,小红永远也不可能知晓了。
  面对此情此景,悲伤的内心常难自抑,究竟是家长对孩子的太过于娇惯,还是孩子自身的脆弱难当,亦或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忽视匮乏,才导致鲜活亮丽的生命如此决绝地为自己画上人生句号呢?或许,各种原因都有,正如我们平时所言“是综合因素的结果”。但即便如此,沉重的内心依然无法获得哪怕片刻的轻松。
  前段时间,曾有精神分析理论学家提出一个“仇亲期”的概念。大致意思是说当孩子十三四岁时,总和父母对着干,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你让他往南,他偏往北。这样的时间往往持续2~3年,其间常常不想回家,不想与父母说话,将自己独立于自我天地中,父母很难亲近,以至于形成了父母子女行同陌路的现象。我不知道这样的“危险期”在此前,是否存在于已是高三学生的小红身上,按说,即便有也早该过去了,但我们却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其遗书上“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字眼,闻到了其自杀前夕内心无比孤独寂寞的气息。
  所以,对小红的死即便有千般原因、万条理由,家庭的教育都脱掉不了干系,其父母的失职首当其冲。而现实中,更多的父母正在以“爱”的名义,铸就着孩子的自闭冷漠心理。扪心自问,对精神分析理论学家提出的“仇亲期”,有多少父母付诸行动进行心理干预了呢?父母把培养孩子的内心独立作为一项工程来进行过吗?是否只顾给予孩子物质满足,让他们形成了“公主”或“皇帝”式的唯我独尊的优越感?是否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导致了其“反抗”、腻烦心理的产生?
  假如天下的父母们都能静下心来仔细揣摩思量这些问题,并愿意付诸行动的话,比如:积极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最快地度过“仇亲期”;树立成人意识,培养孩子内心独立,帮助孩子真正长大;除物质给予外,更注重情感交流与精神滋养,培养其感恩心理;降低期望值,让孩子内心轻松快乐地学习,等等。我相信,类似的悲剧一定会减少。
  尤其,在万众瞩目的高考前夕,普天下的高三学生家长,更应让孩子生活在温暖、安宁、舒畅的心理世界里,而这,远比外在的物质丰盈更可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3 02:49 , Processed in 0.085718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