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9|回复: 1

汉语被边缘化 语文成了高考“最后一课”?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3 09: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uwu.html (32.42 KB, 下载次数: 84)

  据1月24日《长江日报》报道,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有4所高校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据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解释,自主招生之所以考英语不考语文,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
  支持
  节约了招考成本
  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也是其他各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是我们的必修课。但是,必修课并非是必考课。譬如高校自主招生,相比普通高考具有本质区别,主要是侧重于选拔专业人才,特别是招收理科学生,就根本没有必要考语文。这是因为,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考试其他学科,一样可以检验考生的语文能力。如数理化的部分考题,就是直接用文字回答的;特别是一些解析题,既考查了考生分析判断问题及逻辑思维能力,又检验了考生用中文阐述事件的水平;就是英语考试,英译汉等也占了试题的很大比重。可以说,考试其他学科,也间接考试了语文。
  由此可见,不再单独考试语文,既避免了重复考试,节约了教育资源、特别是节约了招考成本,又减轻了考生的学业负担及应考压力;更重要的是,更加体现了高校自主招生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张西流
  既然招生自主
  别让高校为难
  既然是政策和上级规定的高校自主招生权,就应该完全和充分地体现出高校招生的“自主性”来。如果在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过程中,上级部门干涉过多,或社会公众干预过多,甚至被部分人的意见所左右,恐怕就不是真正的“自主”反而“被自主”。
  高校自主招生就应该有自己的侧重点,也必须有着独特的培养人才倾向,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各大学都“千人一面”,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是人才,而是“产品”,也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自主招生的前提就是让各高校“自主”,只要程序是公平公正的,只要招生的考录课目是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的,就应该对高校放手、放权。如果一边高喊着破除应试教育弊端,另一方面又对“自主招生”多方掣肘,指指戳戳、说三道四,只会令高校左右为难,也背离了自主招生的本意。毕晓哲
  语文缺席
  与学科歧视无关
  很多人将如今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矛头指向这些学校的招考,甚至媒体也用“学科歧视”这样的字眼表明自己的倾向。但我以为,从自主招考学校选拔专业人才的角度上说,不考语文是招生院校根据其自身优势和特点做出的选择,不等于学科歧视。退一步说,即便考了语文,也不能将语文成绩与人文素质相等同。
  首先,大学教育的任务与高中以下的基础教育不同,大学原本就是专业及专长的教育,学校根据自身优势选拔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的学生原本就无可厚非。其次,仅凭一张试卷就能测试出一个学生真正的人文素质吗?只能说这是把语文考试过度拔高了。最后,不考语文不等于放弃语文学习及人文素质提高。语文及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基础教育的事情,大学更应该为学生丰富知识、提高文化底蕴提供良好的氛围。大学期间,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以说,此时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阶段。如何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传统文化、增加文化底蕴是大学教育者更应着重考虑的问题。邱巾
  反对
  何必妄自菲薄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重视传承自己的母语,法、德等国家甚至拒绝在自己的文字中夹杂英文。在法国的街道上,如果你用英语和他们说话,他们可能不理你,即使他们懂。而我们在国内召开的学术会议有时竟然要求全部用英文发言,甚至现在某些国内大学招生只考英文,这真是一种绝妙的讽刺!
  我们可以想象,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中国,如果在升学考试中取消语文考试意味着什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考取消语文,初中的语文将成为“最后一课”,中考取消语文,小学的语文将是“最后一课”,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现在英语处于强势地位,这是事实。但越是这样,我们越应该感到学习汉语、推广汉语的重要性,而不是弃之不用。外语和电脑、开车一样,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母语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的根!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把外语上升到超越母语的程度,汉语作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更不应该妄自菲薄。刘昌海
  滑向了功利教育
  讨论汉语重要,还是英语重要,这是个伪问题。懂英语,只是向我们打开了一扇语言窗户,让我们更了解世界。而汉语则是我们的根。我知道有很多居住在外国的华人,他们虽然和外国人说的是英语,但在家里,却常常说汉语,因为他们始终记着自己是中国人。
  从实用的角度看,学好英语似乎要比学好汉语更实用些,因为对英语的要求似乎更多些;从个人的成长来看,我们强调学生学好英语也是没有错的,毕竟多掌握一门语言,只会有利于我们的事业发展。但片面强调英语,甚至为了强调英语而故意将汉语压下,明显是不正确的。
  我们的教育已经滑向了功利教育。在功利教育的背景下,考试就是指挥棒,如果考试时不考哪一门,这一门就不会被重视。这已经是心照不宣的教育潜规则。虽然只是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但无疑却起着很坏的暗示作用,这种暗示会对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起着很深的坏影响,会使本就很脆弱的语文意识更加脆弱,同时脆弱的还有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热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78
发表于 2016-7-23 11: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url=/collect/20160723/fuwu.html][/url]

  汉语边缘化
  与“高震东宣言”
  虽然学好英文有助于学生查资料,可这种“拿来主义”仍要建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民族文化基础上,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失去了发展平衡。这使我想到了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的做法。在台湾各大报纸上,经常见到这样的广告“只招忠信毕业生”,因为他们吃中国饭、说中国话、过中国节和穿中国人服装的振兴民族文化的道德教育做得很好。他们的英语教学是全台湾最好的,英语教材上都印着校长高震东的话:“中国人学英文是我们的国耻行为,学英文是中国最可悲的行为,但我们不能不学,因为别人超过了我们,‘敌人’枪炮、科学压过了我们。今天我们必须学习他们的科学,然后才能超过他们……”
  慷慨激越的“高震东宣言”绝对不是狭隘的“民粹论”,更不是闭关自守的思想封闭、观点对立,而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教育冷静、教育独立和精神自尊,这种登高呼号、高瞻远瞩的教育观才更符合民族利益,更有教育远见。刘克梅
  观察
  弱势文化心态的体现
  对过度热捧英语的现象不必过度焦灼,说到底,这是一种弱势文化心态的体现。国民热衷过洋节也好,英语的教学地位比语文高也好,不仅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心理需要和价值选择,更是由我们本土文化的国际地位决定的。汉语的盛行,需要足够强势的本土文化体系,否则难以支撑国民的文化自信。而缺乏心理优势仅仅来自于官方意图的振兴汉语当然是句空谈。
  其实,看重英语不是中国专有现象,任何文明都有功利性,谁强跟谁走、谁强围谁转,是全球文化循环、碰撞、融合的一大默契和自然法则,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抬高,引发了许多国家的汉语热、孔子热,就是国家实力的强弱转化施加给文化心态的微妙影响。但任何国家文明对于强势文化的追逐,都不可脱离母国文明的基础。我们看到,西方国家骤起的中国热,都只是体现了对新兴文化的重视、兼容,学习先进文化,更多是工具性的,不可脱离服务于本土文化这一根本主题。
  作为国际影响力日益突出的中国,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反而一味借重西方文化的固有影响力,对英语的应用就可能走偏,更容易沦失我们自己的优势和先机。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向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学习,为中国社会的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但也滋生了积重难返的弱国弱民心态:我们不是最善于吸收别人的先进,而是处处比照出自己的弱小,英语不好就没有前途正是此种心态的直观显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 16:59 , Processed in 0.076480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