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4 01: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2)A={xx2﹤a,a∈R},B={x﹤2},若A∩B=A,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3)直线y=xsin+3的倾角范围是_____________
分析:在(1)中只要清楚幂函数的定义是一切形如y=xa(a∈R)的函数,所以只有B符合要求。在(2)中,A∩B=A,其中所以不能遗忘a0的情形,正确答案为。在(3)中必须明确斜率与倾角的关系,由于斜率范围是,所以倾角的范围是。
2.准确使用公式与性质。一般情况下公式与性质都有其使用条件的,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的练习才能够具有严谨性,才能起到巩固与提高的目的。高考命题中的许多陷阱常常是根据公式与性质的使用条件来设置的。例如:
(1)若函数f(x)的反函数为f-1(x)=x2(x>0),则f(4)=.
(2)已知总体的各个体的值由小到大依次为2,3,3,7,a,b,12,13.7,18.3,20,且总体的中位数为10.5,若要使该总体的方差最小,则a、b的取值分别是.
(3)若数列{an}是首项为1,公比为a-32的无穷等比数列,且{an}各项的和为a,则a的值是()
A。1B。2C。12D。54
(4).在数列{an}中,Sn=n2+2n+1,则通项an=_____________.
分析:在(1)中,知道函数与反函数的关系就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答案,令f(4)=x,得f-1(x)=x2=4,而x>0答案是2。在(2)中,很容易忽略经过原点的两条切线,同时又多考虑斜率为1的两条切线。在(3)中,既然有了数列的各项的和,说明这是一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所以q的前提范围是,再根据其他条件求解。在(4)中,需要用到通项an与前n项的和Sn的关系公式an=Sn-Sn-1,但是这个公式成立的条件是n2,对于n=1需要单独考虑。
3.总结解题规律。经常有同学抱怨,题目做的不少,成绩就是不见提高,有的题型虽然练习过,可是到考试的时候就没了方向,非常郁闷,影响情绪。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必须从本质上理解知识、把握方法,形成能力,才能触类旁通,游刃有余。其中总结解题规律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已知数列{an}的通项,求各数列的前项和Sn,,可以使用裂项重组、错位相减、裂项相消、分类讨论(奇偶分析)、逆序相加、数学归纳法等等。通过方法的归纳,比较全面地掌握求和的方法,形成了能力,得心应手。
4.关注数学思想方法。近几年高考数学命题,一直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这确是加强能力考查的有效途径,二期课改的理念也更加突出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如果我们能把握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从本质上把握了数学,达到解一题会一类,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效果。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多,例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