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6|回复: 0

高二生物专题解答:人体的稳态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4 13: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uwu.html (32.42 KB, 下载次数: 180)

  导读:生物必然跟人体紧密相关,如果把生物中的各个知识点跟人体系统的紧密平衡联系起来,不仅学习有兴趣,而且在与人交往中也多了一些谈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1.如何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的思路: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到组织液间隙中,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CO2等也渗回血液中,其余大约10%的组织液则渗入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管,其内的淋巴流动是单向的,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最后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注入血液循环。
  2.细胞是怎样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
  我的思路:外界的食物、养料等通过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进入循环系统(即内环境),然后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进入到细胞中,在细胞中发生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CO2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进入到循环系统,最后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把废物和CO2排出体外。所以,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中间环节。
  3.稳态对生物体有什么意义?
  我的思路:内环境稳态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保证细胞行使正常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调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新陈代谢的紊乱,并导致疾病。
  4.血糖的来源、利用的途径有哪些?
  我的思路:血糖来源主要有3种途径:①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②肝糖原的分解;③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去路也主要有3种:①氧化分解;②合成糖原;③转变成非糖类物质(如脂肪、某些氨基酸)。在正常的情况下,血糖的来源和利用总是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使血糖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5.在血糖的体液调节中主要涉及哪些激素?它们分别具有哪些功能?
  我的思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使血糖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类物质;又能够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总之,使血糖的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它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最终使血糖含量升高。由此可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相反的(即拮抗作用)。通过这两种激素的作用使血糖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6.血糖的神经调节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我的思路: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另一相关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含量升高。另外,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7.水分和无机盐摄入和排出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我的思路: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水和食物中的水;而无机盐主要从食物和食盐中获得。水分和无机盐的排出途径主要是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另外水分的代谢还有三条途径,即由皮肤排出、由肺排出、由大肠排出。
  8.参与水平衡神经调节的感受器、效应器是什么?效应器如何发挥效应?
  我的思路:参与水平衡神经调节的感受器叫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当人饮水不足时,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渗透压感受器就会兴奋。参与水平衡神经调节的效应器有两个,即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和垂体后叶。当效应器受到刺激后,效应器释放抗利尿激素,它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当人体饮水不足时,机体通过少排尿、主动喝水来调节机体内水的平衡。
  9.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散热的部位是什么?
  我的思路:人体内的各种器官和组织在进行新陈代谢活动时可产生热量,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骨骼肌和脑等。在安静时,主要有内脏器官产热,其中肝脏产热量最大;在劳动或运动时,肌肉成为主要的产热组织。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是皮肤,身体内部产生的热量由血液循环带到皮肤表面直接或间接散发到体外。但是,当人体处在高于体温的环境中时,出汗是唯一的散热方式。
  10.寒冷的环境中怎样调节产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我的思路:当人处于寒冷的环境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其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从而减少散热;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自主的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以增加产热,从而保证体温的相对恒定。
  11.炎热的环境中怎样调节散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我的思路:当人处于炎热的环境时,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散热量增加,从而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12.什么是免疫器官?
  我的思路:免疫器官可按其功能的不同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大类。
  (一)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1)骨髓是形成各类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各种血细胞的场所。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分化能力,主要可分化成:①髓样干细胞:可发育成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和巨噬细胞系等;②淋巴干细胞:可发育成淋巴细胞,再通过胸腺或法氏囊(或类囊器官)衍化成T细胞或B细胞,最后定位于外周免疫组织。一般认为,人类或哺乳动物的骨髓是B细胞的成熟场所。
  (2)胸腺是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人和哺乳动物的胸腺位于胸腔的前纵隔,紧贴在气管和大血管的前面,由左右两个大叶组成,每个大叶又可分成若干小叶。其大小依年龄而改变——幼年时期,腺体逐渐增大,随着性的成熟,胸腺逐渐退化,老年时胸腺变得很小(15 g以下),充满脂肪组织。
  (二)外周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产生的T、B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脾脏和淋巴结等处定居,在遇抗原刺激后,它们就开始增殖,并进一步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或产生抗体的浆细胞,以执行其免疫功能。
  (1)淋巴结 俗称淋巴腺,全身共约有500~600个,大小不等,一般呈蚕豆状,主要分布在颈部、肠系膜、腋窝、腹股沟和肺门等处。淋巴结除了作为外周免疫器官以对抗原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外,还有过滤功能,它可以使来自组织液的细菌、毒素或癌细胞等有害物质进入通透性较高的毛细淋巴管中,再随淋巴液流入淋巴结,通过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和抗体等的作用予以清除。若有害物质过多过强,则它们可继续沿淋巴管蔓延而进入血流,从而引起全身性扩散。
  (2)脾脏 脾脏是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是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和抗体的重要场所,还具有过滤和贮存血液以及清除衰老细胞和微生物等的功能。脾脏也分皮膜和实质两部分,后者又可分为白髓和红髓。脾脏中大约含40%~50%的T细胞及40%~50%的B细胞,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巨噬细胞,它们共同在机体防御和清除异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其他淋巴组织 除了上述的淋巴结和脾脏外,尚有若干外周淋巴器官,例如扁桃体、阑尾、肠集合淋巴结等,它们中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在机体抵抗外来异物中均起着一定的作用。
  13.什么是造血干细胞?
  我的思路:造血干细胞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即定向迁移至造血组织器官)潜能。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胚胎肝、脐带血中。它不仅可以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还可跨系统分化为各种组织器官的细胞,因此是多能干细胞。
  14.抗原和抗体有何异同点?
  我的思路:1.抗原——凡是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如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等。
  (1)抗原的两种性能
  ①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这叫做免疫原性;
  ②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叫做反应原性。
  (2)抗原的特点
  异物性——“非己”成分,自身的组织或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癌细胞;
  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
  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3)抗原的去向
   ①在细胞免疫中,被免疫细胞消灭;
   ②在体液免疫中,被相应的抗体消灭。
  2.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如抗毒素、凝集素等。
  (1)分布:主要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2)化学本质:球蛋白。
  (3)功能:与特异性的抗原相结合。
  (4)条件:①只对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族起作用;②只对内环境中的抗原起作用(在抗原进入细胞后不起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18 20:17 , Processed in 0.082118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