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03|回复: 1

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4 14: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uwu.html (32.42 KB, 下载次数: 82)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最高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
  最热月5℃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
  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搬运堆积
  流水作用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形成戈壁、荒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8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408
发表于 2016-7-24 14: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url=/collect/20160724/fuwu.html][/url]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水平方向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4-20 18:34 , Processed in 0.094470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