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5|回复: 0

【难忘的九一八说课稿】纪念九一八事变说课稿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5 17: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月18日临近,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小编汇总了九一八事变相关资料,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
  《难忘九一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课本《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
  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于1931年至1936年,国民党面对日本入侵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随着本节内容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⑵、能力目标: 
  A、通过学生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B、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C、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B、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二、说教学法
  1、说学情
  初二年学生在经过一年的中学历史学习,形成了初步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且已经培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经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对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国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爱国爱民族之情。但是他们依然停留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尚缺乏理性思考,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在本课的教学法上,我采用方法有:
  1、自由阅读法:
  使用这种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成为自己动手掌握知识的主动者,自主学习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由阅读主要使用的有教材的小字部分以及自由阅读卡等。课外方面如指导学生阅读和悼念有关杨靖宇和赵一曼的事迹和西安事变等资料。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在交流中需求同伴的支持,从而得出答案。本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且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加强对本课知识的吸收,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此法不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注重生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如可设置以下问题:“为什么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或“西安事变如何解决?如何处置蒋介石?”将知识交与学生解决,老师指点,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后进行讲解。
  3、历史剧表演法:
  这种方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这也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中活跃课堂的极佳方式。此法锻炼学生胆量及听、说、读、写、演能力的最好方法,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符合其身心特征。让学生亲自体验教材,印象深刻,从形象思维入手,很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就本课而言,主要是“柳条湖事件”“周恩来与西安事变”。等等。
  4、古为今用法: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特别是通过学习日本侵华的历史,深刻了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伤害,让学生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以史为鉴。为了中国和世界的和平未来而努力,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主旋律的认识。如在课后布置“‘九一八事变’给我们什么启示?”,以让学生更加珍惜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
  三、说教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
  A、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如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什么下令不抵抗呢?其目的何在?东北人民面寇的侵略是否束手无策呢?他们有何努力?
  面对西安事变?各方的反映如何?中国共产党有什么样的举措?你如何评价?等等
  让学生自己谈论归纳、阅读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此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B、情境教学等教法
  通过音乐和图片等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回到那个战火烽飞的年代,从而实现感性的认知,启发做进一步的思考。
  C、、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对学生大脑的多重刺激,优化学习效果,充分显现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的功能,有利于立体教学的实现,尤其可以帮助学生创设一种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记忆。如利用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和《义勇军进行曲》
  D、学生体验性教学
  利用历史剧本表演展示了日军进犯东北的情况以及东北沦陷等历史场面。让学生体验那段历史的现场,更好地理解教材,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图片和两则消息:①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②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等人说:“国家应通过立法等形式形成一种制度,至少也应该号召人民不要忘记国耻,牢记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师提问:为什么我们要牢记“九一八”?(激发学生强烈求知的欲望)导入新课。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学生历史剧表演:日军制造的柳条湖事件,在形象、趣味的表演中开始本课的讲解。
  2、指导学生阅读70页课文前三段,结合课后“练一练”填表题,填写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简单经过和结果,并在书上做出标注。
  3、投影《“九一八事变”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70页动脑筋:“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指导学生初步掌握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实质的方法)
  4、投影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导致了什么后果?(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5、学生活动:(历史剧表演)告别东北家乡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结合课本的前言歌词,并指出日寇在中国大地上的侵略暴行以及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
  (体会东北人民在东北沦亡后的悲痛之情,激发学生对对日寇野蛮侵略中国的愤恨,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6、师讲述:东北沦亡了,但是中国人民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斗争。在东北辽阔的土地上,各种抗日武装风起云涌,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指导学生阅读71页第2、3段小字,请一位学生讲述杨靖宇将军的故事。(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舞台,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杨靖宇-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因为课文对这位英雄的事迹介绍很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西安事变
  1、(过渡)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师提问:在这种情况下,中共提出了什么主张和要求?蒋介石是什么态度?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又是什么态度?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了解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
  2、学生朗读72页关于西安事变爆发的一段文字并做好标注,明确西安事变发动的时间、人物和简单经过。播放《西安事变》影视片段: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捉。(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也使学生精神能重新集中)
  3、看完影视片段后,师提问:蒋介石捉起来后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讨论73页“活动与探究”: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理解这个问题,师补充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突出中共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4、师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中国时局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72页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对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及时局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巩固小结
  1、师生共同小结: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2、投影张学良逝世后,江泽民给张学良亲属的唁电:“惊悉张学良先生逝世,十分悲痛。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哀悼!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张学良先生。张学良先生千古!”引导学生评价张学良、杨虎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指导学生完成填充图册第14课练习。
  [课后反思]:
  1、本课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常规教学课。
  2、本课教学效果良好,很好的完成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3、利用播放歌曲和影片,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4、教师的讲解进程中提出探究式的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比较符合本课教学实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9 08:51 , Processed in 0.05138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