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5|回复: 0

2013高考历史知识点: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5 17: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list_1033_1.html (71.41 KB, 下载次数: 103)

                                        list_1029_1.html (67.05 KB, 下载次数: 98)

                                        list_1028_1.html (70.32 KB, 下载次数: 91)

                                        list_1030_1.html (66.4 KB, 下载次数: 90)

                                        list_1031_1.html (66 KB, 下载次数: 99)

                                        list_1032_1.html (66.27 KB, 下载次数: 95)

                                        list_1035_1.html (69.03 KB, 下载次数: 98)

                                        list_1036_1.html (65.94 KB, 下载次数: 90)

                                        list_1037_1.html (66.58 KB, 下载次数: 102)

                                        list_1173_1.html (64.49 KB, 下载次数: 87)

                                        list_1022_1.html (75.31 KB, 下载次数: 100)

                                        list_1023_1.html (73.62 KB, 下载次数: 109)

                                        list_1021_1.html (68.81 KB, 下载次数: 104)

                                        list_1025_1.html (80.41 KB, 下载次数: 98)

                                        list_1542_1.html (127.96 KB, 下载次数: 107)

       
                  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
       
       
                  1、赋税制度:
       
       
                  (1)、演变过程:
       
       
                  ①、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 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③、西汉:编户齐民。 ④、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⑤、唐朝前期:租庸调制。⑥、唐朝后期:两税法。 ⑦、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⑧、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⑨、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 ⑩、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农业税。
       
       
                  (2)、演变趋势或规律: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变成以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最后完全取消人头税,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越来越松驰。 ②、地租形式由以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为主的形式过渡(两税法的实行),由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的实行为标志,这说明封建社会就断发展,是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租庸调制为标志。⑤、税种由繁多趋向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⑥商品税逐渐加重。
       
       
                  (3)、评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逐步松驰,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税制的变化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4)、实质:历代封建王朝不时地调整改革赋税制度,实质上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繁多齐全,一是奴役人民的需要,二是国家法制的表现。
       
       
                  (5)、一句话:当前我国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
       
       
                  2、经济重心南移
       
       
                  (1)、南移过程:①、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②、第二阶段:从西晋到隋唐五代;特点: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第三阶段:五代到清朝 ;特点: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
       
       
                  (2)、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①、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与工具;②、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③、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④、政治中心的南移,使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较为重视生产发展;⑤、民族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⑥、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
       
       
                  (3)、南移有明显特征:①、北民大量南迁;②、南迁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3、重农抑商政策
       
       
                  (1)、基本概念: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主要表现:①、统治者强调以农为本,商为末,强化本末意识;②、注意减轻赋税,防止农民大量破产;③、抑制土地兼并,稳固农业生产基础;④、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3)、形成原因:①、农业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④、根本原因是落后、闭塞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4、古代各朝代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归纳: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②、统治者对政策的调整(共同点: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且政策具有连续性;③、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菱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等;④、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⑤、中外交流的加强;⑥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⑦、前朝经济的发展。
       
       

                                        9011147.html (55.76 KB, 下载次数: 105)

                                        5_1.html (25.66 KB, 下载次数: 91)

                                        9015789.html (99.47 KB, 下载次数: 111)

                                        9009972.html (99.3 KB, 下载次数: 99)

                                        9014485.html (102.32 KB, 下载次数: 96)

                                        中国富
豪学历也不高 个人素养最重要

                               

            更多高考资讯及备考资料在》 》
新东方网高考频道

           
更多新东方学校高考课程在
》 》
报班通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0 07:21 , Processed in 0.047608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