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st_1033_1.html
(71.41 KB, 下载次数: 342)
|
list_1029_1.html
(67.05 KB, 下载次数: 340)
|
list_1028_1.html
(70.32 KB, 下载次数: 364)
|
list_1030_1.html
(66.4 KB, 下载次数: 360)
|
list_1031_1.html
(66 KB, 下载次数: 347)
|
list_1032_1.html
(66.27 KB, 下载次数: 362)
|
list_1035_1.html
(69.03 KB, 下载次数: 342)
|
list_1036_1.html
(65.94 KB, 下载次数: 369)
|
list_1037_1.html
(66.58 KB, 下载次数: 350)
|
list_1173_1.html
(64.49 KB, 下载次数: 350)
|
list_1022_1.html
(75.31 KB, 下载次数: 333)
|
list_1023_1.html
(73.62 KB, 下载次数: 344)
|
list_1021_1.html
(68.81 KB, 下载次数: 335)
|
list_1025_1.html
(80.41 KB, 下载次数: 335)
|
list_1542_1.html
(127.96 KB, 下载次数: 323)
|
2013届高三生已经开学,新东方网高考频道整理2013高三学习方法经验谈,包括数学、英语、语文等九科全科学习方法,帮助大家找准全年的复习重点和规律。
学习胜在学习规律,思维模式,内在联系,解题模式整理,而不是每天报着书一页页看,当然这前面四点的形成基于对基础知识的精准积累,这就靠每天自己的听课效率和课后同步训练。会找规律会自己联系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永远都是提高学习效率,形成知识网络的必经之路!
第一部分:学会学习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
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所常,为己所用。
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一、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上课的时候,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三、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外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五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外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外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