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2|回复: 2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现代史主干知识和线索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5 17: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eijing-1.html (61.91 KB, 下载次数: 39)

                                        shanghai-2.html (62.79 KB, 下载次数: 48)

                                        guangzhou-3.html (61.44 KB, 下载次数: 47)

                                        wuhan-4.html (60.64 KB, 下载次数: 39)

                                        xian-6.html (60.65 KB, 下载次数: 45)

                                        chongqing-10.html (58.45 KB, 下载次数: 48)

                                        chengdu-11.html (61.15 KB, 下载次数: 47)

                                        changsha-16.html (55.08 KB, 下载次数: 40)

                                        changchun-18.html (61.92 KB, 下载次数: 49)

                                        haerbin-15.html (59 KB, 下载次数: 43)

                                        hangzhou-19.html (59.01 KB, 下载次数: 47)

                                        hefei-25.html (58.37 KB, 下载次数: 42)

                                        suzhou-23.html (59.43 KB, 下载次数: 51)

                                        taiyuan-21.html (58.65 KB, 下载次数: 41)

                                        tianjin-5.html (59.17 KB, 下载次数: 47)

                                        xuzhou-46.html (55.28 KB, 下载次数: 45)

                                        xiamen-41.html (59.05 KB, 下载次数: 42)

                                        zhengzhou-20.html (58.07 KB, 下载次数: 48)

                                        ningbo-38.html (59.39 KB, 下载次数: 42)

                                        qingdao-44.html (59.79 KB, 下载次数: 43)

                                        南京
                               

                                        兰州
                               

                                        昆明
                               

                                        济南
                               

                                        深圳
                               

                                        沈阳
                               

                                        鞍山
                               

                                        大连
                               

                                        福州
                               

                                        佛山
                               

                                        贵阳
                               

                                        黄石
                               

                                        荆州
                               

                                        吉林
                               

                                        内蒙
                               

                                        洛阳
                               

                                        宜昌
                               

                                        湘潭
                               

                                        襄樊
                               

                                        新疆
                               

                                        无锡
                               

                                        唐山
                               

                                        镇江
                               

                                        河北
                               

                                        南通
                               

                                        株洲
                               

                                        南宁
                               

                                        南昌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现代史主干知识和线索
          一、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1.近代史上的中外经济关系
          近代以来中外经济关系在近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中占有一定比例,这一内容又与世界近代史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知识掌握中应结合世界近代史部分与两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进行全面的理解。近代史上中外经济关系的总体特点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一系列经济特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行商品倾销、资本输出,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等资源,形成了近代中外不平等的经济关系。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中的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倾销,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将中国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获得在中国开设丁厂的特权,利用中国的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取得巨额利润,并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在利用不平等条约扩大经济权益的同时,帝国主义国家还不断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最突出的表现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沦陷区经济资源的掠夺。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严重破坏了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近代中外经济关系的影响应把握两个方面。首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和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导致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经济独立自主的地位逐步丧失,日益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保证自己在中国的经济利益,压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中国的经济落后。其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侵略过程中,客观上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中国由此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侵略的同时将近代生产技术带人中国,刺激了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近代以来的农业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近代以来的农业发展也经历了经营模式的变化。
          第一,近代的农业问题近代农业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自然经济的解体与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商品倾销对传统的自然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客观上促使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但近代农业发展一方面仍然保留了封建地主经济,另一方面也受到外国势力的掠夺,总体发展水平落后。
          (2)近代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近代史上,封建地主经济的延续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同时也成为封建势力生存的经济基础。由此,近代土地问题解决的主要方式是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主经济,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进步,消除封建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完成近代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同时,土地问题的解决还能够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调动其革命积极性,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
          在近代史上,不同政治力量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天国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均分配土地的设想,这一设想超越了社会发展水平,实际是一种空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通过国家赎买土地的方式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一主张并未实行。中国共产党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在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了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为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
          要保证。
          第二,建国后的农业生产关系调整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完成了近代以来的反封建任务,解放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但从长远看,土地改革后形成的小农经济不适应大工业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造。“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党和政府实行三大改造,在农村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一定程度满足了丁业化发展的需要。1958年,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农村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因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损失,导致1959-1961年发生三年经济困难。1978年后,农村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取消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现代化程度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近代以来的工业化问题
          工业化进程是指从以农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向以工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转变,在近现代史上,实现下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
          第一,近代工业化的起步、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工业化主要包括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两方面知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统治者中的洋务派官僚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为实现“自强”的目的,发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用、民用企业,同时开办新式教育,选派留学生出国,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人才。洋务运动首次采取近代生产方式进行工业生产,其举办的新式教育也为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技术人才,开启了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但由于洋务企业采用封建衙门的管理方式,效率低下,同时,洋务派创办企业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清政府的军事实力,并未以近代工业带动社会经济向近代经济的全面转化,这一时期的工业化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近代工业化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由民间创办的近代工业,即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60年代,受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诱导,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辛亥革命至“一战”期间,受辛亥革命的鼓舞和“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的影响,以轻工业为主民族工业出现较快发展时期,企业数量增加,近代工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展开的,其发展始终面临不利的环境。其不利因素主要有:
          (1)近代丁业自身具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弱点,对外国资金、技术有很强的依赖性,致使近代工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领域,难以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中国近代社会经济中的自然经济成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阻碍着近代工业的发展。
          (3)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在华利益,排挤民族工业。
          (4)长期战乱,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搜刮,严重破坏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二,建国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发展。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建立国营工业、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措施恢复国民经济,为全面开展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基础。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任务,制定、实施了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1953年至1957年的“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集中精力进行重工业建设,建立了一批大型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工程,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工业化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一五”计划后期,出现了追求速度,经济比例失调的倾向。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1958年至1965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进行全面经济建设,在钢铁、能源、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这一时期由于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建设速度,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工业建设中强调“以钢为纲”,导致重工业畸形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影响。十年“文革”期间,社会动荡造成工业生产的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内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对外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工业化的全面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三,建国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建国后,我国的经济建设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一问题与当今的经济体制改革有着直接的联系。
          (1)建国后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问题应掌握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我国近代工业化基础薄弱,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残破,建国后党和政府制定了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方针,需要加强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能力,集中有限的资源恢复、发展经济。建国初期,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借鉴苏联的经验,仿照苏联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由此,在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和农业建设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次,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地位。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经济建设,在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过重大的积极作用。但计划经济体制强调高度的公有制,政企职责不分,忽视市场和商品经济规律,以行政命令的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在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这些弊端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逐渐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改革开放时期经济模式的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为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两个领域。在农村,1978年后,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村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全面发展,并使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逐步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过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城市,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扩大企业自主权人手,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形成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机制,1992午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78
发表于 2016-7-25 18: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的发展
          1、近现代史上的制度变革与民主政治的发展近代史上建立民主政治的探索应重点掌握以下问题。
          第一,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尝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逐步登上政治舞台。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他们试图通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各项社会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全面变革,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探索模式。
          (1)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探索
          19世纪60、70年代,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知识分子倡导全面学习西方,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设想,形成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积极宣传维新思想,提出了全面改革内政,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方案,在光绪帝支持下进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破除旧制,发展资本主义。由于维新派力量软弱和封建顽固派的阻挠、破坏,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但这次运动传播了西方的近代思想,起到了社会启蒙作用,为后来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民主政治的道路提供了基础。戊戌变法和《辛丑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继续坚持君主立宪的主张,与从旧官僚中分化出来的立宪派一起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希望通过清政府的改革实行宪政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从1901年到1911年,清政府为摆脱统治危机进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改革,1911年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君主立宪制的尝试最终破产。
          (2)建立和维护民主共和制的斗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根据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纲领,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确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为革命目标,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94年至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行斗争。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三民主义”为革命的指导纲领,形成了统一的革命政党。在同盟会领导下,革命派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与此同时,清朝“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使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形成严重的统治危机。民众的反清斗争不断高涨,革命条件逐渐成熟。第三时期为1911年至1912年,是民主革命的高潮时期。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促进全国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宣告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民主共和国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临时约法》,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制度,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及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破坏,辛亥革命的最终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建立起专制统治。1912至192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共和制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1912年,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建立起在全国的统治,对内破坏民主政治原则,实行专制统治,对外出卖国家权益,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北洋军阀分裂,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孙中山继续发起反对北洋军阀、维护共和制的斗争,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弱点,这些斗争相继失败。1919年五四运动后,全国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不断高涨。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经过北洋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建立起在全国的统治,实行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目标仍然没有实现。
          第二,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政治的努力
          (1) 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政治进行斗争。
          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明确提出实现统一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1923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统一战线方针,促成了与国民党的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原则,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调动了各阶层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七大提出了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主张。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这一目标与国民党进行了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召开了由全国各阶层广泛参加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充分采纳各阶层代表的意见,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新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2)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教材中对建国后的民主法制建设表述不多,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由此起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随后,毛泽东于1957年春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同年,中国共产党为贯彻这一方针开展了整风运动。1958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中共八大的正确判断,逐步导致了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成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牙巳错误的根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为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任务。
          2、近代史上的国共关系
          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国共两党的关系取得新的发展。这一问题不仅是近代政治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第一,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国民革命运动
          (1)国共合作的实现。“一战”后,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进行混战,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成为全国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统一战线方针,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将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两党的合作确立了政治基础。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2)国共合作的历史影响。国共合作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壮大了革命力量,为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自1924年至1927年遍及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广大人民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为民主革命的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国共第二次合作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国共两党密切合作,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国民政府在“七七”事变后发表声明,表示抗战。1937年8、9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坚实保证。
          (2)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贡献。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连续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等几次大规模会战,顽强抵抗日本的侵略,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方针,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逐步形成了敌后抗日战场。同时,八路军还在正面战场上积极配合国民政府的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在枣宜会战中,出现了被称为“全国军人楷模”的爱国将领张自忠。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维护国共合作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另一方面坚持敌后抗战,发动了百团大战,开展敌后反“扫荡”斗争和广泛的游击战,同时进行抗日根据地建设,巩固了敌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保证。
          第三,第三次国共合作主张的提出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后,祖国统一事业得到发展。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提出了国共两党对待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促进社会统一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3.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
          台湾问题是近几年来的热点问题,这一问题又与近现代史上的中外关系和建国以后的祖国统一问题密切相关,在这一问题的复习中应结合相关的各方面知识综合掌握。
          第一,近代史上的台湾问题
          19世纪下半期,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发动了对朝鲜、中国的侵略。通过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长达半个世纪。在此期间,台湾人民为反对日本的殖民统治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942年,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会议上发表了《开罗宣言》,实际上确认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现代史上的台湾问题
          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再次分离。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由此,形成了现代史上的台湾问题。朝鲜战争后,美国继续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策划“一中一台”的阴谋,阻碍了中国统一事业的发展。中国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得到改善,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成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的交流不断加强。但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独”的活动,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8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7-25 19: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近代以来的中外关系
          近代以来的中外关系是高考中频繁涉及的重要内容。在掌握这一内容时应联系世界近代史部分中19世纪后欧美资本主义发展与对外殖民扩张、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等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宏观把握。
          1.近代以来中外关系格局的变化鸦片战争前,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强迫中国接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此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形成了控制中国政治、经济的“条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遭到严重破坏,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附庸,在中外关系中处于被控制、被掠夺的不平等地位。进入20世纪后,中国近代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斗争不断高涨。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人民顽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二战期间,英美等国宣布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二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1949年,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废除了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结束了100年来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在对外关系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形成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日益成为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力量。
          2.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国际关系
          在近现代史上,中美、中日关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年的高考中,有关这一内容的知识也不断被涉及,在复习中应予以重视。
          第一,近代以来的中关关系
          鸦片战争后,美国伙同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对中国进行侵略,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侵略权益。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的侵略利益,“一战”前后,美国为维护其在华利益,与日本展开对中国控制权的争夺。“一战”后,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和们乙国公约》确立了“华盛顿体系”,遏制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使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共同支配下,美国取得了对华侵略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美国还通过扶植中国国内军阀与日本继续争夺在华权益。美日之间的争夺所导致的军阀混战造成中国社会动荡,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二战”期间,中美两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相互配合、支援,共同打击日本法西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二战”后,美国为实现其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支持蒋介石建立亲美反共政权,加强美国在亚洲的霸权地位。在美国的支持下,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胜利,国民党统治被推翻,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对华政策失败。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在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上孤立新中国,企图颠覆和扼杀新生人民政权。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将第七舰队开人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为保卫国家安全,中国发起了抗美援朝运动,给美国的侵略以沉重打击。朝鲜战争后,美国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中美关系在60年代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70年代,中美双方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希望改善彼此的关系。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达二十余年的敌对状态。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的三原则,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二,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侵韩征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19世纪末,日本为侵略朝鲜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此后,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通过这两次战争,日本在中国获得大量侵略权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一战”期间,日本借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中国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战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列强通过《九国公约》,确立了华盛顿体系,遏制了日本的侵略。为打破华盛顿体系,日本于1927年召开“东方会议”,制定首先侵略中国东北,进而侵占中国的侵略计划。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此后不断向中国的华北地区扩张势力,最终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战争期间,日本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屠杀中国军民,掠夺中国的经济资源,严重破坏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为遏制亚洲革命力量的发展推行扶植日本的政策,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政权。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日本改变对华政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8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力量的增强,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逐渐发展,军国主义思想再度抬头,否认对亚洲人民的侵略罪行,粉饰日本的侵略历史,这些行径对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四、近代的社会思想演变
          近年高考中,对近代思想史内容的考查都占有一定比例。关于这方面知识的掌握,应结合不同时期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全面掌握有关知识。
          第一,“向西方学习”思潮的萌发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倡“经世致用”,面对西方侵略所带来的封建统治的危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抵御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这一思想冲破了长期以来“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开启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为19世纪60-90年代发生的洋务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在这一时期,以洪仁歼为代表一部分先进中国人提出了全面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这一主张并未付诸实践。
          第二,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
          19世纪60年代后,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一步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主张通过改革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在经济上发展近代工商业;在教育上兴西学,全面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在政治上对旧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民主政治。维新思想的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浪潮,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启蒙思想为武器,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据这一主张,确立了“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三,五四运动前后社会思潮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建立起在全国统治,推行“尊孔复古”思想以维护专制统治,阻碍了社会进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需要在思想上进一步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他们以西方启蒙思想为武器,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批判儒家传统文化,希望以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使人们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束缚,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实现提供社会基础。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进行了思想动员。但新文化运动在对中西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着偏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1917年,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开始转向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五四运动后,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最新]
                       

                                华北空军招飞50人10月北京初选
                       

                                [盘点]
                       

                                盘点中国十大体育明星大学生
                       

                                [辅导]
                       

                                语文字音字词病句文言文知识点
                       

                                [复习]
                       

                                高考英语词汇语法每日一学
                       

                                [志愿]
                       

                                新东方高考数据库:院校+专业
                       

                                [试题]
                       

                                北京四中往年月考试题汇总
                       

                                [经验]
                       

                                高三生熬夜没必要影响效率
                       

                                [家长]
                       

                                家教的核心在做人做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3 20:54 , Processed in 0.105340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