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0|回复: 3

[高考政治考点名师导学]实践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5 22: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名师导学:
          1.学法指导:(1)理论联系实际法。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践。面对生活,多一份哲学思考,(2)比较法。对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分析、鉴别的能力;对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的区别等内容,把握其特殊性,使认识不断深化。(3)辩论法。对哲学史上的著名观点进行辩论、探讨,在辩论中提高理论水平。
          2.命题前瞻:本单元知识点要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从近几年的高考题看,此部分在高考中均有考查,无论是从知识还是从能力命题,大多以时政知识为背景,或者是以著名的哲学观点为背景,要求考生进行分析、辨别。随着高考的方针,题型会越来越灵活多样,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漫画等等题材均可能是高考命题的着眼点。
          【真题再现】
          [例1](2007·江苏卷)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A。人与人的关系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答案解析】D 本题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D是正确的;A、B、C与题干无关。
          【名师点睛】近年来新课标高考特别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在复习备考的时候,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例2](2008·江苏卷)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
          【答案解析】B 该题旨在考查对哲学派别的划分。A、D 中的“心”和“被感知”表明心灵是世界的本原,属主观唯心主义。C把理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属客观唯心主义。B项强调形(身体)在神(精神)之先,属朴素唯物主义。故选B。
          【名师点睛】哲学的基本派别是课本的主干知识和高考的核心考点,既要学会区分各种派别的基本观点,又要能够与一些名言、典故、诗词哲理等结合起来进行判断。
          [例3](2009·广东模拟)辨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人”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思路解析】本题一辨析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关系的认识,解答本题的要从两方面切入。一是具体分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人”的思想;二是指出这两者之间关系就是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是否成立。
          【答案要点】(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人们办事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人”强调人们办事要取得成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观点有其合理性。如果把它理解为人们办事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因此,不能简单的说这一观点是唯心主义,必须进行具体分析。(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物质与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上。(4)把这两个观点说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不确切的。
          【名师点睛】学生在解答本题的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没有具体分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人”分别指的是什么,而是以特别多的篇幅回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结果丢分比较严重。因此,解答此类试题,我们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78
发表于 2016-7-25 22: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讲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复习要点】
          1.哲学的物质概念
          (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起源;(2)意识的生理基础;(3)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和意识的能动性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具体性;(3)真理的条件性。
          10.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8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408
发表于 2016-7-25 23: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归纳】
          一、重难点:
          (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运动概念
          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1)哲学上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和总结,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比较
                       

                               
                                        物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
                       

                               
                                        区
                                              别
                       

                               
                                          它所概括的仅仅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的唯一特性。
                       

                               
                                          它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否则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不能用物质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否则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
                       

                               
                                        联
                                              系
                       

                               
                                          物质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它们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3)把握“物质”的概念,要注意和物理、化学上的概念相区别。物理、化学上的物质实质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其次还要明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承认,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最后我们还要明确人们可以认识和反映物质。
          2.哲学上的运动概念。
          (1)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其基本运动形式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精神运动和社会运动。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②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③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彼此统一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①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①人能够认识规律,规律总要通过各种具体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论和总结,发现认识规律。②人能够利用规律,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2.二者的关系。
          (1)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按照规律办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方法论意义。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尊重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①一是意识能够正确认识世界,②二是能够能动改造世界。
          (4)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8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7-26 00: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全面掌握一个核心概念:实践
          1.实践的含义: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1)第一,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强调的是实践的客观性、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是客观的。
          (2)第二,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在意识的指导下的活动,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强调的是实践不是纯客观的活动,实践是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主观和客观在实践中是统一的。
          (3)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4)实践的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种认识本身不能自己检验自己是否正确;一种认识也不能用另一种认识来检验;一种认识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五)多角度把握真理及其特性
          1.真理的含义: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特征:真理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
          3.真理和谬误。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知识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运用到另一个条件中,真理就会转变为谬误。
          4.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此,真理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因为每个个人的有用的标准是不相同的。“有用的就是真理”是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六)认识过程的特点: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客观上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主观上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展现也是一个过程。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从认识的对象上看,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而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是无限发展的。从认识的主体看,人是世代延续、无限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者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2-28 19:25 , Processed in 0.085769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