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6|回复: 3

2015年高考政治必背考点精编汇总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5 23: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list_1033_1.html (71.41 KB, 下载次数: 302)

714_151104114454aGSnd2YgqcPU0K00.jpg

714_151104114454aGSnd2YgqcPU0K00.jpg

adpl=XDF_NEWS_banner_63060_beijing_IP&adct=beijing_hanjiaban

285.1 KB, 下载次数: 302

adpl=XDF_NEWS_banner_63060_beijing_IP&adct=beijing_hanjiab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8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408
发表于 2016-7-26 00: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部分
       
       
                  一、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应和真实性。
       
       
                  二、公民 (思路:参与政治生活内容—三权利与四义务、怎么办—三原则、四渠道、一要求)
       
       
                  1.三权利:①选举权、被选举权 ②政治自由 ③监督权 ;四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三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3一要求----要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网络相关公民的权利: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4四途经(1)参与民主选举:. 一是,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二是,选举和被选举的对象:各级人大代表(权力机关的代表)怎样产生?三是,选举制度的确定:有国家性质、经济状况、选民文化素养等;四是怎样参与?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提高公民素养,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以人民利益为重,审慎投票。
       
       
                  (2)参与民主决策
       
       
                  [渠道]间接:公民选出代表进入决策机关直接: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④社会听证制度
       
       
                  [意义] ①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参与民主管理
       
       
                  [含义]村委会、居委会是村民、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关。
       
       
                  [意义]①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②有利于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③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 ④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4)参与民主监督
       
       
                  [渠道]①信访举报制度 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③舆论监督制度 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论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方式
       
       
                  [意义]①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如何行使监督权]
       
       
                  ①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论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方式新方法进行民主监督。 ②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④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 ⑤坚持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 ⑥公民应有序的进行政治参与。
       
       
                  三、政府【思路:性质--履职—负责—用权(三种决策方式—依法行政—接受监督)--威信】
       
       
                  1.[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行政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2.[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国家长治久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①经济调节②市场监管③社会管理④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怎样履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3.[宗旨]对人民服务 原则:对人民负责 4. 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5.依法行政
       
       
                  6. 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推行信息公开和公开办事制度,推行政务公开。 7. 要树立政府威信。
       
       
                  8.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四、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位):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①立法权 ②决定权 ③任免权 ④监督权
       
       
                  3.全国人大: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幕期间,由其代行使部分权力。
       
       
                  [人大代表]
       
       
                  1.权力:①提案权 ②审议权 ③质询权 ④表决权
       
       
                  2.义务、职责:①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②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③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④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表现 (西方—三权分立制度)
       
       
                  ①人大和人民: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人大与其他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中央和地方: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五、中国共产党
       
       
                  1.[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2.[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科学执政:①遵循客观规律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民主执政①为人民执政②靠人民执政③党内民主
       
       
                  (3)依法执政 :①表现: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②地位:是执政的基本方式。 ③作用: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3.[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5.[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出发点、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8、党的建设:三个方面建设----执政能力、纯洁性、选进性。
       
       
                  六、政党制度内容:多党合作
       
       
                  1.[各政党的地位与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二者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基本方针]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
       
       
                  4.[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重要机构]人民政协
       
       
                  (1)[性质]①多党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②爱国统一战线组织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职能]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
       
       
                  (3)[主题]团结、民主
       
       
                  七、民族与宗教(思路:二政策、三原则、四关系)
       
       
                  1.我国逐步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民族关系。
       
       
                  2.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注意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3.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4.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
       
       
                  八、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政治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2、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它们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九、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 (四权利,三义务)
       
       
                  [基本权利]----①独立权②平等权③自卫权④管辖权
       
       
                  [义务]----①不侵犯别国 ②不干预他国内政 ③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国际组织及联合国
       
       
                  (1)国际组织--①分类: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②作用:交流与合作、协调政治经济关系、调争端缓矛盾促和平。
       
       
                  (2)联合国--①宗旨:维护国际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家合作与发展。②作用:维和、促发展、人道主义援助。 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3.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国家利益
       
       
                  ①含义: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
       
       
                  ②基本形式:竞争、合作与冲突
       
       
                  ③重要性:是影响国际关系决定性因素。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国家利益。
       
       
                  ④是怎样决定国际关系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冲突的根源。
       
       
                  4.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①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定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②怎么办: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还可以结合主权国家权利与义务、国际组织、时代主题、当代国际竞争、外交政策等知识综合阐述。)
       
       
                  5.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6.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途径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7.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8.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我国应努力加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9.我国的外交政策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③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④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⑤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如何实现自身的和平发展)
       
       
                  国际社会
       
       
                  的成员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自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国际竞争
       
       
                  的实质抓住战略机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形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国际关系①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②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纠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8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408
发表于 2016-7-26 01: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部分
       
       
                  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②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文化与经济、
       
       
                  政治相互
       
       
                  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相互
       
       
                  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①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文化与国内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综合国力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
       
       
                  影响人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侧重广度),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侧重力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立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众文化,抑制腐朽文化,克服落后文化
       
       
                  【方法技巧】文化作用(价值、意义、功能)答题模板:
       
       
                  (1)宏观考查文化的作用
       
       
                  设问方式:
       
       
                  ①结合材料说明文化为什么具有……的作用。  ②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推动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③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答题模板: 文化实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影响人+文化塑造人生
       
       
                  (2)微观考查文化的作用
       
       
                  设问方式①:结合材料分析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答题模板: 文化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民族精神+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设问方式②:结合材料分析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答题模板:文化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传统文化+文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
       
       
                  设问方式③:结合材料分析加强环境教育的意义。
       
       
                  答题模板:文化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文化传播+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
       
       
                  四、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主要表现在:
       
       
                  ①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注意从三个角度切入回答原因:
       
       
                  ①原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措施类-----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理论依据)。
       
       
                  ①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交流的意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如何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融合。
       
       
                  ②“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
       
       
                  ③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⑤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⑥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⑦正确应用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一是途径(活动)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还有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和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二是(载体)传统传媒和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方法技巧】 如何考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设问方式①:结合材料分析如何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答题模板:文化交流的态度+交流原则+途径和媒介+主体的任务+反对错误倾向
       
       
                  设问方式②: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答题模板: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文化交流的态度和原则+文化传播途径+文化创新+主体的任务+反对错误倾向
       
       
                  设问方式③:结合材料分析如何使中华文化得到他国认可。
       
       
                  答题模板: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交流的态度和原则+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创新+主体的任务
       
       
                  五、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四种形式:主要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
       
       
                  2)三个特点: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作用:①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传统文化起促进作用—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 落后的传统文化起阻碍作用—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4)怎么办:
       
       
                  主体 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
       
       
                  态度 ①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技进步、思想运动、教育
       
       
                  反对 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
       
       
                  【核心发散】 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文化与经济
       
       
                  相互交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交流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发展 信息技术使文化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变革,促进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科学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方法技巧】 (1)如何解答考查传统文化作用的试题
       
       
                  设问方式:①结合材料分析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②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
       
       
                  答题模板:
       
       
                  文化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2)如何解答考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试题
       
       
                  设问方式①: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答题模板: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的因素
       
       
                  设问方式②: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观点)
       
       
                  答题模板: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创新
       
       
                  设问方式③:分析科技创新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答题模板: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传播方式+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创新
       
       
                  六、如何推行文化创新?
       
       
                  1.方向: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2.途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基本途径—①纵向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去除落后成分,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符合社会要求的新内容;②横向—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交流融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3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4.方面—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
       
       
                  七、中华文化
       
       
                  1、特征:(1)源远流长表现在----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动态,表明有悠久的历史)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静态,表明有丰富的内涵)
       
       
                  A.领域广:①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着独特的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B.地域广: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C.民族广:①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个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他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共同铸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②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具有包容性-------是原因,是体现;包容性两个方面的表现缺一不可。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一是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二是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1)感知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文化传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创新立足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八、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地位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基本
       
       
                  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特征深厚的民族性 、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必要性
       
       
                  及意义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怎么办①方向---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②根本途径--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③基本途径—纵向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横向--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④主体--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人都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五、面对文化生活喜与忧,我们如何做?
       
       
                  [国家] ①对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弘扬主旋律,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③提倡多样化,努力发展大众文化。 ④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⑤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⑧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企业] ①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②生产健康有益文化产品。
       
       
                  [个人]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能力,增强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②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③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④不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 求 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⑤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怎么办】
       
       
                  [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路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关键]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内容】①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②抓住文化建设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④不断提高公民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⑤载体--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途径】坚持文化创新
       
       
                  【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七、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2.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3.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4.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八、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国家]①继承中华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革命道德。 ②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③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⑥倡导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⑦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衔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个人]①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 断 改 造 主 观 世 界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③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④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九、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重要性: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2怎么办:【从内容上讲】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③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三倡导一践行】①[国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②[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公证、法治 ③[个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④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8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408
发表于 2016-7-26 03: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一)唯物辩证主义
       
       
                  一、唯物论(探索世界)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世界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②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认识论(追求真理)
       
       
                  原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目标----追求真理(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途径----实践
       
       
                  认识的过程特征----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实践和认识
       
       
                  实践的含
       
       
                  义和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和认
       
       
                  识的辩证
       
       
                  关系实践
       
       
                  决定
       
       
                  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
       
       
                  指导
       
       
                  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的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特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发
       
       
                  展的过
       
       
                  程特点反复性:①从认识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无限性: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 (两个总特征—联系观和发展观,一个实质核心--矛盾,一个总要求—创新)
       
       
                  1.联系的观点(三个属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两个方法论: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和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原理内容:①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要求: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
       
       
                  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发展的观点(是什么—普遍性、实质;为什么—内外因相结合、怎么办—状态、趋势、途径)
       
       
                  (1)发展的实质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要求:①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②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状态(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要求:①要注意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
       
       
                  3.矛盾 (思路:是什么—含义及其基本属性;特征—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想问题:矛盾主次方面原理、办事情:主次矛盾原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和根本观点。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以对立、差别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受同一性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因此要用一分为二(全面观、两点论、两分法)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解决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弄清事物的性质,但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4.创新--辩证否定观的观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1)辩证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的→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研究新情况,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意义: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真谛)(思路:人类社会现象一分为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有两个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两大基本规律;历史主体—人民群众—在不同社会用阶级斗争或改革解决两大基本矛盾以推动社会发展。)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是在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
       
       
                  (3)我国的改革: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④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来源:学科网ZXXK]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 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 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来()()源:Z_xx_k.Com]
       
       
                  2人生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思路:人生价值含义—价值观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为社会作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的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特点: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和阶级性;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①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②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4)人生价值的实现 ①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社会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③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10336520.html (102.12 KB, 下载次数: 328)

714_151104114548xOd1CfxEn3MDrCIL.jpg

714_151104114548xOd1CfxEn3MDrCIL.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4 23:57 , Processed in 0.103412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