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会变,唯独亲情不变.你可以没有朋友、没有同学、没有同事、甚至没有兄弟姊妹。但是,你不可能没有父母。父母赋予我们血肉之躯,养育我们长大,教会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亲情就像一条河流,灌溉着我们的心田,助我们茁壮成长.
奶奶曾告诉我,他们以前的生活好苦.人多,粮食少.虽然一年从头到尾都在干活,却也不能填饱每一个人.有时候,有多一些的粮食,父母总是都分给子女,却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吃过了,那是留给他们的.
而现在呢 ? 和以前比起来,已经好了很多了.那些为人子女的大人们,可还记得小时侯的点点滴滴 ?
记得一次做客.那里的一个叔叔,正打给住在乡下的父母.只见他,打了第一个,通了3声,挂了.再过了一小会,再重拨,电话马上有人接了.原来,这为叔叔打第一个电话是为了让自己的父母知道自己打电话来了.再打一次 ,刚好父母已经到了电话旁.父母和子女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多么迫切地想接到子女打来的电话.因为年纪大了,手脚有些不灵活,急忙去接电话,难免会有檫伤.这样一来,多么方便.
或许,很多人都有看到吧!在大清早.街上,总会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人,在收废纸,易拉罐...为什么年纪这么大了,还要很早得出来.他们的子女呢 ? 老人做这些是为了什么 ?自己的生活 ?子女 ?现在的人,都会有一份工作吧 ?为什么还有些人养不起从小养大自己的父母?将他们弃在家乡的小屋里,让他们自生自灭.
一次,下了好大的雨.一位年迈的老人.身上只披了一张塑料纸,戴了个斗笠.他蹲了一下去捡一个瓶子,可能以为老了,竟有些站不起来了.于是,他扶着墙,慢慢地站起来.有些吃力,他靠着墙休息了一下.雨,打在他那满脸皱纹的脸上和那长满茧子的双手.他的子女呢?怎么让这一位年迈的老人独自在路上.这一幕,触动了我的心灵.
每一个人,都有一位将他们辛苦养大的父母,他们可曾想报恩.他们的父母一定没想过要找子女拿些什么.因为,亲情是最伟大,无私的.
感动,点一瓣心香 高楼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小。冷漠越来越多,温情越来越少。然而,感动,正以它清淡却足以令人动容的方式,诠释人文的内涵。——题记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早晨打开窗,看着阳光穿透每一片树叶,以一种无声而又朴素的方式与生命对话,我感动着。 傍晚散步,看夕阳落下,品味着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境,我感动着。 感动,点燃了精神家园的一瓣心香,萦绕着人的一生。 时代在发展,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否已经荒芜?我们是否缺失了心灵的一角? 行色匆匆,有多少人停下脚步倾听心灵的跫音?大多数人被生活磨砺得太粗糙,渐渐冷漠。 纽约曼哈顿街头,车水马龙。一个小女孩守在一棵树下不肯离去。人们惊奇地发现,她在等待秋天最后一片叶子的落下,孩子是纯真的,她会为一个平凡的自然更替而感动。 缺少感动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缺少感动的社会谈不上真正的发展。它缺少人文的养分,最终只能走向荒芜。 我们有多久没有被那些优美的文字感动?李白的潇洒,杜甫的沉郁,托尔斯泰的浩瀚,雨果的雄奇。 我们有多久没有被那些高尚的背影感动?在冬天为人民打造一轮更温暖的太阳的屈原;撒下“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的文天祥;孤独地守望着大汉三千里江山的苏武…… 感动不是单纯地落泪,不是肤浅地感时伤怀。感动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 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精神之路通向何方?学会感动吧。 当一颗心与另一颗心之间不再遥远,我们的社会就多了几缕温馨。当每个人都能体会他人心弦的震动,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和谐。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巴尔蒙特的话难道不会令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