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4|回复: 3

2011高考作文预测主题:接力传统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8 16: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接力传统
  我们所说的传统,主要指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它既包括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也包括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既包括昆曲京剧、古典音乐,更包括儒(道)家经典、唐诗宋词等。
  当你手捧着《诗经》,吟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当你翻开《唐诗三百首》,默念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当你品读《宋词选》,轻唱着“杨柳岸,晓风残月”……你会领略到古典文学的意蕴。
  当你看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当你看到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当你看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当你看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你会体悟到中国书画艺术的韵致。
  当你听到古琴曲《高山流水》,当你听到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当你沉浸在《渔舟唱晚》中,当你陶醉在《春江花月夜》中……你会沉醉于传统音乐的悠远空灵。
  当你徜徉在北京故宫中,仰望着巍峨恢宏的太和殿;当你流连在苏州园林,抚摸着雕花的栏杆;当你屹立于山海关上,凝望着绵延万里的长城……你会赞叹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妙。
  当你走入药店闻到那药草的香气,当你在图书馆翻阅《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当你看到一位老中医在把脉问诊……你会惊奇于中医中药的博大精深。
  ……
  这些东西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形态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内涵。
  “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福祸避趋之。”这是一种何等炽热的爱国情怀。千百年来,它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在国家和民族危难的关头挺身而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国传统文人坚守节操的宣言。所以,苏武牧羊北海而其志不移,竹林七贤佯狂避世而不趋附权势,朱自清宁愿饿死而不食美国救济粮。
  “言必行,行必果。”“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这是信守诺言的准则。所以,尾生才会抱柱而死,曾子杀猪而不欺幼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了昂扬的进取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则是一种宽容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
  忠贞爱国、仁德博爱、矢志不移、诚笃守信、明礼谦逊……这些可贵的价值观念正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然而,进入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在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中受到了侵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和商品经济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民族文化的传统,使其生存状态愈显艰难。
  孩子手中捧起的是日本漫画,而不是含蓄隽永的唐诗宋词;学生阅读的是魔幻小说,而不是《红楼梦》《三国演义》;年轻人热衷于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而传统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新新人类听的是摇滚,是R&B,而那些传统经典音乐几乎成了空谷绝响。
  然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同质化、单一化,惟其多样,世界文化才会更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怎能让它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思考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8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7-28 16: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接力传统:经典格言
  1.爱国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2.立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3.守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
  4.诚信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小信诚则大信立。
  ——韩非子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
  5.自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李咸用
  6.改过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陆九渊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增广贤文》
  7.仁爱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8.孝道
  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桓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父不慈则子不孝。
  ——颜之推
  9.宽容
  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尚书·周书·君陈》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
  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
  ──曹植
  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
  ——程颐
  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
  ──《宋朝事实类苑·祖宗圣训》
  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广取;所广取,故其人愈高。
  ──李贽
  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
  ──吴承恩
  10.勤俭
  君子以俭德辟难。
  ——《周易·否》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辞过》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
  11.廉洁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贾谊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淮南子·修务训》
  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刘向
  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石成金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
  12.重义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陆九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11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650
发表于 2016-7-28 16: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接力传统:经典事例
  1.2011年1月2日《京华时报》报道:为弘扬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地区又添文化新地标。
  雕像正对东长安街,孔子雕像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身体左侧佩戴有一把宝剑。将人体的结构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态当中,似巨石,似高山,气势磅礴,与庄严的国家博物馆建筑交相辉映,展示出中华文化的悠久灿烂与正大气象。
  2.2011年02月18日《齐鲁晚报》报道:17日是元宵节,一场别开生面的开笔礼活动在济南府学文庙举行。60位学童身着汉服在家长陪同下,拜孔子、点福痣、敲启智钟、学写“人”字,体验传统第一课,进行了一次尊师崇礼的启蒙式教育。
  济南府学文庙管理处副主任吕智勇表示,开笔礼是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旧称“破蒙”,是人生四礼之一。古时读书人求学生涯要行“四礼”,依次是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开笔礼是古时人生的首次大礼,在古代是极为隆重的典礼。
  吕智勇说,自从正月初一举行第一场开笔礼以来,每日来府学文庙参观的游客和市民明显增多,大家对传统文化兴趣越来越浓。开笔礼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让他们怀着对文化的虔诚开始人生第一课,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3.据报道,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不少餐饮饭店中的菜单,都有了“英文版”。不少是按照菜的原料、做法翻译的。比方说宫保鸡丁,翻译完了就是“花生、辣椒、葱炒鸡肉”;过桥米线成了“加鸡肉的鸡汤粉丝”。中国人善解人意,外国人到来,总要千方百计地给他们营造一个如身在家的环境。于是,我们的菜名也开始西化,在这一西化过程中笑话迭出。比如把“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活生生把老外吓跑。“麻婆豆腐”翻译成了“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莫说去吃,听听都让人觉得恶心。
  4.孔子学院,即孔子学堂,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接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5.王国维专致于国学。他治史严谨,考证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见,主张以地下史料参阅文献史料,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对史学界有开一代学风的影响。这位国学大师并不是泥古不化,他较早地吸收西方哲学、美学理论及其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在文学的界说、文学的特质、作家论、创作论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有新开拓,新贡献,对“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产生过重要的启蒙作用。
  (二)“春节选择题”系列调查
  为了对中国民众的过年方式和心理状态做总体把握,记录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变化历程,2011年春节假日期间,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联合环球网对公众就过年的整体感受、拜年方式、压岁钱和消费情况、对年味儿的看法等开展了一次题为《春节选择题》的系列调查。
  春节系列调查之——拜年方式
  发现一 短信是受访者最主要的拜年方式,“登门拜访”和“电话”名列第二和第三,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传统的“纸质贺卡”给亲友拜年的受访者已经寥寥无几,被选率仅为0.1%。
  发现二 受访者最希望得到的拜年方式,其次是“登门拜访”。
  发现三 “方便省事”是受访者选择拜年方式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人情世故的压力”,达两成(20.3%)。
  发现四 近三成受访者的拜年短信“一律群发”。
  发现五 拜年短信给大部分受访者带来温馨的感受。
  春节系列调查之——年味儿
  发现一 76.8%的受访者认为过春节和平时的生活有所不同。
  发现二 “放鞭炮”,“贴对联、窗花、门神,挂灯笼”,“家人团聚、走亲访友”是受访者心目中最能让人感受到“年味儿”的过年方式。
  发现三 近九成受访者认为“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发现四 “年味儿”变淡的最主要原因是“快乐没那么简单了”以及“物质丰富了,不愁吃穿”。也有近两成的受访者将原因总结为“年年都一样,没什么新意”。
  发现五 “放鞭炮”、“看舞龙舞狮等表演”以及“逛庙会”是被参与程度越来越少的传统过年方式。其他的传统过年方式也各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春节系列调查之——春节假日整体印象
  发现一 回家与亲友团聚是受访者过年的主要方式,七成(72.3%)受访者今年春节回家与亲友团聚。
  发现二 春节仅娱乐了三分之一受访者?仅三分之一(34.0%)受访者表示过春节很开心,表示不开心的受访者占到了13.4%,五成以上(52.5%)受访者表示没感觉。
  发现三 春节值得开心的事儿很单一。较为集中的认为“与亲朋好友团聚”、“能好好休息几天”最开心。
  发现四 春节开销抑制了快乐。
  发现五 受访者理性期待春节假期适当延长。
  发现六 有近四成受访者认为“没有外来压力”和“与亲友团聚”的春节最有意义。
  (整理自2011年2月15日环球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8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7-28 17: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接力传统:经典语言
  1.古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九礼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交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封建思想有极大的弊端。繁琐的条条框框呆板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扼杀着人们向往自由、追求浪漫的灵魂。当然其中也不乏值得人们称颂的精髓部分,那就是尊师重教、孝敬父母、检点行为等。
  2.杨振宁在讲到中国本土为什么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明确指出:“中庸之道对于科学发展不是最好。中国为何没有得出欧几里德的几何定律,在于它所揭示出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与中国倡导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的文化传统相背离,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3.在阶级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各民族的文化都是既有优秀的、进步的部分,也有粗劣的、落后的部分。而且,优秀的和粗劣的、进步的和落后的,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因此,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新的社会政治经济要求的新文化,总是有选择地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先进的和优秀的遗产,而不是毫无选择地、不加分析地兼收并蓄和全盘接受。所以,文学的发展过程,乃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不断矛盾和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辨证演进过程。所以,我们说,继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4.对于中国文化正受到西方文化侵袭的状况,余光中指出中国文学受西方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能够常保纯粹,特别是优越性。所有的语文跟钱币一样都要跟外币交流,而且其交流的情况跟货币的比值比起来复杂得多。不过中文西化要有度,不能到了一个程度反而把中国的文学给抛掉了,或者中文跟着英文走。
  5.学习中国文化要学活一点,要从它的本质下手,不要从它的外在形式去下手。中国文化就好像一棵五千年的大树,那一根树干顶立在天地之间,从来没有变过,那是本质。但是它每一年都发新的枝芽,而这个新的枝芽都是适应了当时的气候、阳光、土壤、水源。所以我们学中国文化一定要懂得灵活运用,不然就学成书呆子。
  6、为何人们年年争论,传统节日的文化质量仍呈下滑之势?追寻问题之源,我们不难发现,能够力挽狂澜的主体——政府并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也许有人会说,传统节日是民间的事。它之所以被赋予文化内涵,是古代中国民间社会长期演变、积淀的结果,如今它的文化内涵被忽视、被遗忘,也是中国民间社会在市场经济影响下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中间似乎谈不到什么政府责任。然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萎缩,并非一个孤立的问题,在它背后是整个传统文化阵地的萎缩:一些传统艺术品种渐趋没落、后继无人,传统文化活动的队伍建设、场所提供、经费保障都缺乏必要的重视和供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失去了必要的载体。而当传统节日来临,需要表现其文化内涵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这种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4-21 20:15 , Processed in 0.06045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