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7|回复: 0

两张当年的准考证两兄弟的迥异人生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9 23: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65岁的金为民老先生原本打算再网络上写自己的高考故事,可惜发帖子的时候出了点问题,于是,金老先生就跑到了报社,把文字稿交了过来。除了稿件之外,金老先生还带来了两件很有纪念价值的东西——他和他哥哥当年的准考证。
              金老先生是1963年参加的高考,而哥哥则比他早6年。拿着两张准考证,金老先生给记者指出了许多的不同点,比如1957年的“生物”叫做“达尔文主义基础”,这对于现在的高考生来说,是个相当陌生的词汇。
              金老先生说,他哥哥当年考上了华东师范学院,后来到昆明25中当地理教师,还评上了特级教师;而自己却没能金榜题名,后来念了汽车中专,在杭州工作,再后来评上了工程师。兄弟俩至今还是分隔两地,哥哥退休后还在昆明,金老先生则住在仓基新村。金老先生说,写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后生们,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三百六十行,只要肯努力,总会成为“状元”。
              “高考微故事征文大赛”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整个过程中那么多故事所带来的感动将会延续很久。高考每年都会有,关于高考的故事也会越来越多。
              最后三篇优秀作品
              我和哥的准考证区别是,他证上的首行有着“全国高等学校1957年统一招生”,证上的“证、历、数、识”等字为繁体字,他的报名号为160887,那时考的“生物”叫“达尔文主义基础”(也是繁体),而我的证上首行写“浙江省高等学校1963年暑期招生”,我的报名号是110974。最后的结果是他考上了华东师范学院,后到昆明25中任地理教师并评上特级教师;我却名落孙山,后念汽车中专,在杭工作并评上工程师。
              我想说,世上并非高考一条独木桥,还有许多阳关道,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出息,只看你个人能否吃苦耐劳下功夫。
              高考结束了,而我的内心仍有一份别样的感动。我是一名职高生,高一、高二和高三的班主任是不同的老师。高考前一天晚自修,当我们围着高三老师团团转时。我收到了一条信息, “我刚才拿了40个煮鸡蛋,放在你班主任那里了。给08级的每位同学两个,明早早饭时吃。加油!对了,是鸡蛋,不是鸭蛋。你们千万别给我考个鸭蛋哦!”虽然没有署名,但是我知道。那是我们最爱的老高——我高一时的班主任。当我给大家发鸡蛋时,我在同学们的眼睛里看到了亮亮的东西。
              三年前的高考,我身上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成绩出来后,发现上了重点,爸爸比我还兴奋,抱着电话机通知了各路亲朋好友,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还特地摆了酒席。席上,他喝了很多酒,不停地说:“咱闺女真争气,给你爸长脸了,你就是咱家的希望。”三年后,爸爸不在了,我只想说一句:爸爸,女儿一切安好,您尽管放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8 13:14 , Processed in 0.04706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