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合自身潜质,选择目标高校
案例2:赵理是某省理科考生,特别喜欢学习物理,填报志愿时,他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首选 专业,最后选定江南大学并被录取。上学期间,随着对学校了解得越多,他入学时的喜悦心情逐渐低落,因为该校前身是一所轻工业类大学,学校的强势专业是食品 轻工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几年前才开设的,师资力量和专业实力一般。直到现在,该考生还后悔自己全然不知重点大学里的专业也有强弱之分、高低之别。“假 如时间能够倒流,我一定多看志愿几眼”。但时间不能倒流,留下的是考生和家长的无奈和遗憾。
案例3:文科考生陶文,头脑灵活,善学数学,上学期间还经常搞点小生意。高中上学期间,就经 常盘算着以后要学习经贸类专业,做商业领域的弄潮儿。高考结束,没想到自己考砸了,省内的几所经贸类大学是不敢报了,于是他转而填报了邻省的石家庄经济学 院并被录取。随着对学校的深入了解,他初入学时的喜悦心情荡然无存,原来自己就读的学校是一所以地质类专业为特色的大学,该校前身是河北地质学院,经贸类 专业并不是该校的强项,因而大失所望,大呼上当,感叹自己进错了门,拜错了神,“早知如此,真不该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有优点,也有缺点,大学也一样。名牌重点大学好 并不代表其所有的学科专业都好,每所大学都是以一定的专业领域见长的,都有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对于成绩优秀的考生来说,选专业关键在于选特色,作 为高校的特色专业,往往具有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领先的优势,而且不少是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学科。因此,志愿填报前,考生和家长要注意找出拟报高校最强 的专业和最有特色的专业。只有这样,才能既“上对了花轿”,也“嫁对了郎”。
另外,有一些二本批次的院校,虽然规模不大,名声不是如雷贯耳,但却特色鲜明,某些专业实力 雄厚,人才培养质量高,就业形势丝毫不逊色于名牌重点高校。所以,对于成绩不是拔尖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如果高考成绩介于一本和二本批次之间,考生不妨 在一些特色二本院校中多留点神,力争在二本院校里寻找专业方面的单项冠军。
特别提示1:在国内众多高校中,部分院校名称如师范类大学、政法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农业类 大学等从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但大部分院校已不能从其校名中看出其办学实力、学校特色及办学地点。近年来,在高校合并、升格、更名时,有的 学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有的校名由某某学院直接改为某某大学,而更多的是与时俱进、改头换面,将原校名中体现行业特色的字眼去掉,趋向通用型、科技 型、综合型,把原校名中的“煤炭”“矿业”“粮食”“化工”“气象”等冠以“科技”“理工”“财经”等吸引人眼球的热门字眼;本来坐落在一小地方,却偏偏 冠个省会名。不少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被一些大学的名字搞得云里雾罩。一是从一些貌似气派,实则模棱两可的校名中看不出到底办学方向、办学特色是什 么;二是面对名称相近或相似的学校不知办学地点在哪里;三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混同在一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老牌名校中,掩盖了 其办学历史和本来面目,以次充好。譬如同样都叫“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以矿业为特色,因为它的前身主脉是山东矿业学院;青岛科技大学以化工为特色,因为它的前身是青岛化工学院;武汉科技大学以钢铁冶金为特色,因为它的前身主脉是武汉钢铁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是以机械类专业为特色,因为它的前身主脉是洛阳 农业机械化学院;江苏科技大学以船舶为特色,因为该校前身是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再举一例,大家看到东华大学的校名时,往往会联想到这个学校很可能是一所民 办本科,而事实上它却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校,前称是中国纺织大学,是以纺织服装类著称。考生和家长在选校时,一定不要盲目崇拜大学的名头,而应根据 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高校的前世今生,即高校的历史沿革或来龙去脉,把握高校的强势学科、特色专业,最后再比较高校分出高低,筛选出一批在自己高考分数段 内“性价比高”的大学。
特别提示2:高考学校选择对未来学业与职业发展的影响,包括办学理念影响、办学条件影响、办 学特色影响和服务措施影响。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必须考虑个人成才目标、职业发展理想是否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理念一致。否则,就会导致未来的学 业发展难以适应学校的培养要求。分析办学理念影响的指标:学校历史与传统;学校毕业校友;学校发展定位(学校办学类型与所处办学层次:“985工程”高 校、“211工程”高校、一般高校等)。目前我国高校包括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医药类、师范类、财经类、民族类、政法类院校,这些高校类型,一定程度 决定了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类型。
综合类:大多以文科见长,理科实力较雄厚,工科较弱,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以及对理论研究的兴趣培养。
理工类:大多以工科见长,注重应用理科发展,文科实力较弱,注重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培养。
师范类:强调人才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从主要进行教育学类、文学类人才培养逐步发展到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类等人才培养。
医药类:培养现代医学人才,要求人才有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以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情怀。
农林类:从单纯的农科人才培养,发展到农学与工学、理学、管理学等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林业的新型人才。
财经类:以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为主,并发展部分交叉学科,如新闻、文学、工学等。
语言类:以外国语言文学教育为主,并发展部分交叉学科,如新闻、体育、管理等。
政法类:以法学教育为主,培养各类在政法机构工作的人才。
(四)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合适专业
案例4:某著名大学一位大三学生,在报考时填报的是当时非常吃香的通信工程专业,大一的公共 课比较多,成绩还不错,从大二的专业课开始这个学生就表现出对这个专业的不擅长和不喜欢,到大三时几乎各门功课都不及格,甚至到了接近退学的地步,后来他 母亲带他做了心理测试和咨询,经过潜能测试,发现考生明显在文学、历史、建筑艺术方面有很大的潜能,他喜欢的专业是建筑专业,他的母亲回忆从小到大的一些 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特征,当初只为了追求热门专业造成了这样的被动局面。
案例5:某重点大学对1400名新生进行了调查,发现43.9%的学生填报志愿时对所报专业没有了解,有近半数的学生进入学校后对所选专业感到后悔,有48.6%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将考虑换专业。
在选择专业时不能仅仅追求热门、高薪等外部因素,而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自身心理特征的内在因 素。兴趣爱好和能力特征是一个人的两个方向,被认为是预见事业是否成功的两大心理特征。在专业选择过程中,要清晰地了解考生的兴趣、行为动机、能力优势、 个性等心理特征。从高校专业设置体系看,有十几个学科门,几十个学科类,几百个专业,不同的发展方向,有不同的能力要求,究竟哪个最适合你呢?心理学知识 告诉我们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的人喜欢与人交往,有的人喜欢与工具打交道;有的人则擅长形象思维,而有的人更擅长逻辑分析。心理学研 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就能发挥80~90%的能力,相反则只能发挥20~30%的能力。一个人一生能从事自己擅长而且感兴趣的工作,才 能创造好的成绩,否则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了解自己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人们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及能力的了解常常来自感觉,并 不是真正科学的;而考生的职业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等是由自身心理特征所决定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它科学地测量出来。大量事实证明, 如果在不充分了解考生心理特征的情况下随意选一个专业或者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高考专业选择对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包括专业优势影响、专业兴趣影响、专业设置影响和专业政策影响。
专业优势影响,指的是专业实力、专业就业前景对学业发展的影响。即这所学校有哪些热门专业, 自己是否能进入这所学校的热门专业,这对学生的学习定位有很大影响。根据多年来对大学生的调查,一些身处大学“热门”专业(学校里实力最强或者就业形势最 好的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心理优势,而身处“冷门”专业的学生,则会怅然若失。当然,情况也不绝对,因为“热门”和“冷门”总是相对的,而心态才是影响 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
专业兴趣影响,指的是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对学业发展的影响。一个学生有无强烈的专业兴趣,自 己所读专业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这对大学学业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在高考中,有的学生为了上一所更好的学校,而放弃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等到上了大学,却对所 学专业毫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这就是典型的专业兴趣影响。因此,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充分分析自己的专业兴趣,尽可能处理好专业兴趣与志愿填报的关系;在 大学学习中,正确处理专业兴趣与大学学习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专业设置影响,指的是一所学校设置专业情况,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学校总体专业设置如何, 将影响一个学生的大学知识结构,并由此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素质。近年来,不少高校改变专业招生、培养口径过窄的情况,实行按学院招生、按专业大类招 生或者按专业平台招生,进校之后,第一二年按学院、专业平台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之后再进行专业分流,这种招生专业的设置,以及未来分流专业的选择, 显然将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业规划。
专业政策影响,指的是一所学校具体的人才培养政策,包括学分制政策、转专业政策、辅修政策,对学生以专业素养培养为主导的学业规划的影响。学校的这些政策,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规划。
(五)结合自身劣势,规避填报限制
案例6:考生吴雷的高考分数为530分,第一志愿填报了某政法大学,依次填报了法医学、法学 专业,法医学投档线503分,考生高出了27分顺利投档,并且这个专业的最低录取分为529分,考生成绩大于最低录取分。按照常理应该能够被录取,但是被 退档了,原因是法医专业对考生有身高要求,在学校招生简章中明确规定:法医学专业男生不低于 1.70米,女生不低于1.60米。而吴雷同学身高不足1.70米,自然被退档,而其第二专业法学专业是这所学校的强势专业,竞争非常激烈。最低录取分 550分,吴雷差20分,而且又不服从调剂。第一志愿落选了。第二志愿是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第一志愿的额满率非常高,绝不可能在第二志愿录取,很遗憾又 落选了。这样一个高出一本线29分的考生被踢出了一本院校,只能在其他批次选择,真可谓“高分低就”,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了解政策信息、规避填报限制 的重要性。
那么在填报志愿时怎么做才能尽可能规避这样的风险呢?考生从招生简章中应获得以下主要信息: 有无相关科目成绩要求(如计算机专业对数学成绩的要求);有关专业对身体(如身高,视力等)的要求和对男女性别的要求,等等。只有清楚自己的短处、了解填 报专业的限制,才能更好的规避风险,提高志愿有效性。
157_1501141445093nn1ibuG0tYRn5br.gif
group.png
157_150114145108aIRz3bYo5LSySjIH.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