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5|回复: 11

2012年高考作文热门素材:动车惨案(二)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6-27 12: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民网评:24小时内免掉局长,只是取信于民的第一步
  ——聚焦温州动车追尾事故③

  据人民网报道,7月24日下午,铁道部党组研究决定,对发生甬温线“7·23”铁路特别重大交通事故的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党委书记李嘉、分管工务电务工作的副局长何胜利免去现任职务并进行调查。
  龙京等人的乌纱帽被闪电般摘掉,距离事故发生时间还不到24小时。问责速度如此之快,释放出的最直接信号就是,铁道部迫切希望取信于民,通过问责官员以告慰死伤者及其家属,以平息舆论质疑,求得公众谅解,同时也足以说明相关部门意欲查明真相的决心。诚然,惟有使相关责任人受到应有的惩处,才能纾解民怨,给公众一个交代,否则民怨必然滚雪球般蔓延。
  局长被免职,咎由自取。一个细节是,就在事故发生的四天前(7月19日),铁道部还曾指出,由于近来大范围的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增多,对铁路行车设备安全造成较大威胁。铁道部要求,一旦遇有设备故障或事故、对客车运行秩序造成影响时,各有关部门要立即派人到调度台处置,迅速摸清情况,制订合理的救援和处置方案,尽快恢复秩序。特别是对动车组故障,相关铁路局要按照比普通客车高一格的要求进行处置。一纸要求也许偏软,但事故仍然发生,足以说明执行者把要求当做耳旁风,也检验出了制度漏洞和执行困境等积弊。
  局长被免职,只是取信于民的第一步。很显然,纵观“7·23”铁路特别重大交通事故,其所涉及的责任人,绝不只有龙京、李嘉和何胜利这三人,而且责任人不能仅仅被免职了事。
  当然,惩处责任人不是最终目的。当前,除了尽最大努力救人和积极善后之外,还应该最大程度地还原真相,正如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要查明事故原因”。目前,铁道部表示,事故初步原因是雷击造成设备故障导致。但是这一说法未被公众广泛接受,事故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惩处责任人只是必需的一个环节,其根本落点应该是,通过惩处责任人,使相关部门引以为鉴,提高警惕,切勿重蹈覆辙。当然,仅靠相关官员的道德自觉,是无济于事的,此时,最需要的是进行制度重建,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从源头上遏制交通事故重演!
  总之,局长被免职,是取信于民的有效步骤。如何还原真相,如何找出真正的事故原因,如何进行制度重建,避免悲剧重演,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智慧与决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5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60
发表于 2016-6-27 14: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网评:珍视动车事故面前的人性力量
  ——聚焦温州动车追尾事故④
  有人说过,灾难是一面镜子,或者试金石,它可以让你看到平时看不到,甚至想不到的真相。7月23日晚8时,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在温州追尾的那一刻,灾难的黑夜瞬间降临,30多个鲜活的生命不幸逝去,200多人受伤。从这一刻起,奔驰的动车戛然而止,而人性的动车却勇往直前,以其蓬勃不息的力量,奋力穿越灾难,驶向生命的明天。
  D301次动车司机潘一恒在最危险时刻,果断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为了使旅客多赢得一份生机,坚守岗位直至胸口被闸把穿透;在事故车厢中,乘客们相互安慰和救助,车门打开后,排成长队自发疏散,没有人争先抢后;在事故现场,医护人员、消防人员加紧工作,救死扶伤;在温州,各级团组织、志愿者团队在医疗、心理、救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志愿服务活动,医院里满是赶来献血的市民;在网上,数百万网友参与转发量过50万条的“微博寻人”……
  火车追尾事故触目惊心,然而灾难并未使时间停滞,恐惧也不能遏制人们行动的步伐。动车内外,多少感人的故事不断发生,责任的力量、爱的力量井喷似地激荡在事故地点、温州大地,创造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生命传奇。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乘客不慌乱,而是保持秩序,唤起爱心,勇敢而理性地经受生死考验;公众不冷漠,而是热心参与,无私奉献,通过各种方式,尽力为遭遇不幸的人们做点什么。大爱澎湃,守望相助,人性力量的涌动,检验了公民素质,映照着公民道德,有力地配合了政府部门的救援行动,推动了救人抢险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事故造成的巨大心灵伤痛。
  人性力量的爆发,也再一次在危难时刻彰显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时代理念。事故发生后,胡锦涛、温家宝、周永康、张德江等中央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第一位的任务是救人。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率有关部门负责人迅速赶赴温州,驻军、武警紧急出动,各个单位、各级组织自觉行动,与时间赛跑,为生命开路,在争分夺秒、不惜代价的救援行动中体现了对人民生命的高度尊重。
  民心可用,爱心可贵,正如我们在面对汶川大地震、玉树强震等灾难时所表现的那样,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面前的人性力量,显示了国家行动和公民行为汇成的强大合力,这种人本关怀、人道精神、团结氛围,是我们面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底气,值得永远珍视和发扬。
  恩格斯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面对如此善良、可爱的人民,面对社会各界对公共安全的强烈期待,有关方面更应负责地做好事故的后续处理和深入调查,认真查找事故原因,举一反三,见微知著,全面反思管理运行中的漏洞、隐患,把事故救援中集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贯彻到铁路发展和运营的日常工作中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安全生产能力,确保神州大地上奔驰的每一列火车,都安全舒适,真正让人民放心满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2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78
发表于 2016-6-27 14: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江晚报戎国强:动车追尾,人祸几何
  动车、高铁一出事故,铁路部门总是拿设备说事,但是,我们却分明记得,从专家到部长,铁路方面总是告诉人们,我们的技术如何先进,安全系数多高,可以放心乘坐。我们当然不认为专家是在有意说假话,但是,事故屡屡发生,直到惨重的“7·23”动车追尾事故,迫使我们不能不这样想:是不是铁路部门太迷信技术了,以至于放松、甚至放弃了安全防范,在偶发故障或意外情况发生时缺乏应对办法,以至于酿成惨祸?或者对技术的自信使他们认为铁路有“意外豁免权”?
  关于“7·23”事故原因,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前方列车遭雷击,动车自控系统自控停车,导致后面的车追尾。该说法受到业内人士质疑。据悉,铁路防撞技术已经很成熟,一旦发生意外停车,至少有三项措施可以避免撞车事故发生,一是自动的“闭塞区间”技术;二是前车驾乘人员通知调度人员或后方车站;三是后车自动防撞停车技术。只要其中一项措施有效,追尾事故就可以避免。因此,多位专家质疑官方的说法:“D3115遭雷击停车了,此时司机干什么去了?他的作用为什么没发挥出来?”另外,“后车同样有自控系统装置,为什么没有停车?”如果前车尽到了责任,向调度人员或后方车站发出了报警,那么就要问“此时调度人员或后方车站干什么去了”?他或他们的安全意识为什么“打盹”了?自动化技术失灵后,“手动”技术似乎也没有采用,这不能不令人推想:是不是驾乘人员太相信自动化技术,放弃了人工措施?
  再强大的设备,再高端的技术,都架不住一个“意外”。万无一失,百分百保险的事情是没有的,因此,使用、掌控设备和技术的人的主观意识就非常重要,因为人的警觉而避免悲剧发生的事例也不在少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类观念的“警钟长鸣”就显得十分必要,绝不能因为技术先进而须臾疏忽。虽然这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忘记这个道理就要付出代价。
  但是,铁道部给外界的印象是,铁道部上上下下,对高铁的安全十分乐观,绝口不提安全风险,别人提了,他还要设法打消你的顾虑。今年3月9日,两会期间,《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曾经就高铁安全采访了新任铁道部长盛光祖。盛光祖说:“高铁是安全的,这一点大家可以放心,不会因为质量问题而影响高铁的正常运营。”似乎设备好,或施工质量有保证,高铁就安全了;那么人的因素呢?铁道部重视了吗?有足够的教育和强调吗?
  据报道,相撞列车上的“黑匣子”已经找到,更具体的事故原因不难查清,但是,我们希望,在对事故做技术分析时,也要找找人的原因,尤其是负有重要责任的人的原因,并以此为鉴,警醒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8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408
发表于 2016-6-27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日报舒圣祥:对公众质疑不能总说“反正我信”
  问:现场指挥部多次证实现场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为什么最后还会发现那个幸存的小女孩。
  答: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全场哗然)。
  问:为何车体被就地掩埋,是不是为了掩盖证据?
  答:当时现场抢险环境非常复杂……所以他们把车头埋在下面,盖上土,主要是便于抢险。他们给出的解释是这样,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的。
  这是24日深夜在温州召开的7·23甬温线特大事故新闻发布会上的两个片段。面对记者提问,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两个回答引起普遍关注,公众不解和质疑最为集中的一点就是:身为新闻发言人,回应媒体质疑是否可以总说“反正我信”,而根本不管媒体和公众信不信?
  很大意义上,新闻发言人代表着事故责任部门面对公众质疑的诚意和反思;相比之下,“反正我信”恐怕算不上一种真正诚恳而负责的态度。在开始对车体进行拆解后,发现一个幸存的小女孩,这当然是生命奇迹,不需回答;但谁都看得出来,这充分说明搜救行动并没有细致到每个角落,过早宣布停止搜救行动显然是草率的。人们会想:小女孩是不是最后一个“生命的奇迹”,会否还有幸存者?铁道部完全有必要再对事故车厢进行一次仔细搜查。
  再说掩埋车体,新闻发言人说“反正我信”,大多数人恐怕都无法相信。为“便于抢险”,最快的办法应是把车头拖走,然后用土填埋池塘,而不是先把车头就地砸碎了,然后再用土填埋。更重要的是,事故车头是很重要的事故研究证据,对判断事故原因、界定事故责任,都十分重要;就算摆在铁路博物馆里,那也是铁路安全警示教育的最佳道具,怎么就随便埋了呢?
  3、张铁:记取“温州温暖”的力量 人民网-人民日报
  “7·23”动车追尾事故后,一张照片拼图热传网络:上方,是温州市民献血的长队;中间,是医院中忙碌着的义工;下方,是救援时赤膊上阵的村民。网友评价:温州温暖,中国力量。
  事故之后,飘零在悬坠车厢里的生命,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此时此刻,没有什么救援,能比在场人的双手更有效;没有什么车队,能比周边的社会车辆更迅捷;没有什么信息,能比微博的传递更及时;也没有什么鲜血,能比流淌在身体中的那份更丰沛、更温暖……每一个普通公民的表现,每一种社会力量的呈现,都影响着速度、力量、慰藉与温暖,关系到“黄金救援期”里的生命质量。
  “温州温暖”,因而倍显珍贵。它让我们感受到公民意识的成长,触摸到时代的温度,传递着前行的信心。风险社会,总有各种安全事件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很多时候,有组织的公力救助难以及时抵达,需要每个人守望相助弥补“时间差”。社会管理者编织的安全网只是“网”,经纬线间的那些空白,需要社会成员共同的努力来填充。
  实际上,这样的力量,崛起于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志愿者的自觉选择中,展现在各种民间协会、社会组织的持续行动中,绽放在山区孩子吃上免费午餐的笑容中。
  这种蕴藏于社会的蓬勃力量,能够成为政府行动的有效支撑,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宝贵资源。突发事故中,它上升一分,就能多消散一分伤害的阴霾;社会生活里,它增加一分,就能多绽放一个灿烂的笑脸。这也是论及社会管理时,胡锦涛总书记要强调“社会协同”的原因。
  无论是救援、献血或是关注,事故之后的参与,也让每个人感同身受:他们,也是“我”;我,即是“你们”。对共同体的认知、对社会责任的感受,更能激发社会成员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也有益于弥合已然出现的社会裂痕。
  社会力量,巨大也分散。在“温州温暖”里,我们看到,事故两小时,号召献血的微博集结了上千网友前往血站;温州三院招募志愿者的帖子,3小时内挤爆100个名额;我们也看到,参与的通道还不够畅通,很多人不知如何发力;参与的方式还有待改进,组织效果还不能完全地最大化。
  社会薄弱之处,当是社会管理者发力之点。深刻变化的转型期,能否整合社会力量,不仅是社会管理的创新,更是执政能力的体现。培育社会组织、呵护社会爱心、激活社会力量,理应成为各级政府推进社会管理的应尽之责。
  项炜伊,两岁半,留着锅盖头,穿着公主裙,低头喝水。第一次坐动车,父亲拍下这一刻,传上微博。而当最后一个获救时,她却不幸成为孤儿。事故之后,对每一个散发温暖者,怎样赞美都不为过,然而,没有人在意赞美,因为大家更希望的,是聚集更多温暖,持续释放,照亮小炜伊以及更多如她一样用个体之肩承受社会悲剧的人前行的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78
发表于 2016-6-27 15: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华时报 铁道部,请真诚回应事故背后疑问
  事件发生时间不长,填补公众欲知的巨大空白还来得及。因此,我们期待铁道部能够迅速地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形势,选择多种信息发布渠道,回答公众的各种疑问。特别是对一些事故的核心信息、公众关切的关键信息,作出充分的、准确的、实事求是的回答。
  在超过24小时的等待之后,24日深夜,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出现在“7·23”铁路列车追尾事故情况温州通报会现场。面对各路记者、乘客的提问,王勇平在努力。但从现场情况看,一张嘴显然不够用,他对有关问题的回答远不能服众。
  事故现场的微博主“自媒体”发布,引发了极大范围的反应;各路媒体的强烈关注,使这一公共事件的热度达到了沸点。有太多的为什么,等待有关部门真诚的回答:不该发生的事故为什么发生?
  铁道部显然准备不足。一个新闻发言人,怎么可能回答所有的提问?一个渠道,怎么可能回应所有的疑问?情况通报会虽然是一种形式的“权威发布”,但针对这样一起复杂的重大突发事件,在信息流动极其快捷频繁的时代,远远不能适应要求。假如有一个适合公众庞大知情需要的信息团队,在高频度地发布信息,在及时充分地发布信息,在微博等新生舆论聚散地发布信息,公众对这一事件的“信息饥渴”不会到如此地步,微博上不会有诸多猜测、疑问甚至谣言流播。
  即使就一个新闻发言人的发布,其回答的信息质量也有待提升。这种发言,不仅靠智慧,还要靠坦诚。比如,引起舆论哗然的那句说小女孩的获救“是生命的奇迹”。比如,公众对事故的一个核心疑问是,一次雷击就能让动车出现设备故障么?雷电这种东西在生活中极为平常,也早就被成熟的技术有效地防范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动车被雷击中?电力专家的“避雷系统的密度不够、避雷设施的接地网不合理、避雷装置的导线质量不合格”这三种分析,有没有道理?只有回答了这些公众关切,才能建立信任。
  这起事件再次说明,引起公众关切的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应该做到与调查获知同步,与公众的关切保持一致,要直接回应公众想获知的一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否则,沟通传播必然出现障碍,必然伤及事故责任方,也使有关政府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受损。
  事件发生时间不长,填补公众欲知的巨大空白还来得及。因此,我们期待铁道部能够迅速地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形势,选择多种信息发布渠道,回答公众的各种疑问。特别是对一些事故的核心信息、公众关切的关键信息,作出充分的、准确的、实事求是的回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8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6-27 17: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青年报 杨于泽:从高技术决定论中醒醒吧
  7月23日夜,甬温线发生两列动车追尾特大事故,初步查明的事故原因是,居前动车因雷击失去动力,导致后行动车与之追尾。事故引起媒体对中国高铁安全性的担忧,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相关发布会上回应称,此次事故“有它特殊的原因”,但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并且合格的。
  这次动车追尾事故,以死38人(截至发稿时)、伤192人的惨烈方式提醒我们,铁路、动车特别是高铁,其安全性是何等重要!两列动车追尾,尚且车毁人亡,我们可以设想,如果高速行驶中的列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将会怎样!不仅高铁,凡属交通工具,都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消除安全隐患。
  玩味王勇平的回应,一种技术决定论的逻辑隐然其中。因为“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是合格的”,所以,中国高铁就安全了,公众就用不着担忧吗?自信技术领先世界,似乎世界领先的技术,已经注定了中国铁路全世界最安全。
  这不是第一次谈论中国铁路技术的先进性。就在23日,甬温线动车追尾的几小时前,铁道部总工程师、高铁总设计师何华武,在成都第三届交通运输工程国际学术会议上就自信地表示,中国的铁轨对硫等杂质的容忍度更低,中国铁轨的质量比日本、欧洲的更加优秀,“中国高铁的安全保障是可靠的”。
  经过多年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中国铁路技术现在突飞猛进,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技术先进与铁路安全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技术先进性既可以提高铁路安全性,也可能放大铁路的系统风险。技术先进与铁路安全应该完全是两码事,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公众担心高铁的安全,铁道部答以“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并不能让人信服。技术概念代替不了安全概念,技术的先进性,并不必然能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
  铁路特别是复杂系统,其中高技术与常规技术集成,高深理论与普通逻辑交织,高技术的运用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一方面使动车与高铁在技术上更加可行,另一方面也放大了系统风险。这好比美国F22战机,正因集成高技术过多,服役以来故障频发,今年5月,美国军方不得不全部停飞。我国高铁技术可能很先进,某些重要指标已超越欧日,但这种先进性也加大了高铁的系统风险。
  任何高技术装备最终有赖人的操纵,高技术再高再新,操纵者还是由人组成的团队,这就把高技术系统与常规性的组织管理、与人紧密联系起来了。所谓系统风险,往往是由管理混乱与人的不当行为触发的。日常管理滞后,或稍有人为疏忽,铁路的系统风险就会与世界最高速度产生乘数效应。
  铁路安全,不完全是一个技术高低的问题,还与日常管理、与人的因素高度相关。没有技术创新,不会有领先世界的中国高铁技术,但运用高新技术,不能走向对高新技术的迷信。再高超的技术,最终要靠人来控制,必须与普通技术、日常管理及维护等结合起来。在高技术对系统风险的乘数效应下,岗位责任、工作经验具有决定意义。这时候,人们运用的不是高技术,而是常识。
  现在事故已经发生,其中可能存在某些技术因素,但把事故原因归结为人之过、管理之过,当不为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78
发表于 2016-6-27 18: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都市报贾志勇:若真不堪一“击”,就请停运整顿
  如果雷击真的导致动车组停驶,并且这种停驶事故不是孤例,几率似乎还很高,那么就等于说,动车组目前尚存在技术问题没有破解。如此,动车组就该停运。毕竟,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第一位的。铁路部门就该从人道主义考虑,作出这一决策。
  另外,车厢里配备的安全锤为何那么“安全”,砸玻璃都砸不开,是玻璃太硬了,还是安全锤太软了?这必须经过认真实验才行。尤其实验时,需接受公众监督。不然,因停驶而被遗弃在荒郊野外的乘客,即便没有发生撞车、翻车事故,就是闷也要被闷死在车厢里的。
  当然,直到目前,想必有许多公众如笔者一样,是不认为动车组存在上述不堪一“击”问题的。起码雷击问题,是个借口。因为雷击而停驶,其他报警设施居然不起任何作用,不能对外联络,及时发出求救信号,或者外界调度不能随时掌握某列动车组的运行情况,停驶在途中,居然没有任何信号反馈,从而进行有效调度,及时阻止后发列次减速、刹车,都是技术不过关的反映。
  此外,就是动车组营运中,存在人为因素。一是调度玩忽职守,工作马马虎虎,出现故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化解,甚至是蓄意破坏;二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违规加开动车组列次,导致后发动车组在前发列次出现故障时,没有足够的化解险情的时间,只能在不知所措中任凭灾难发生。
  无论怎么说,此次动车组追尾灾难事故,将原因认定为雷击导致停驶,是笔者最希望的。因为动车组果真不堪一击,那我们全力以赴破解这个技术难题就足够了。何时破解了,何时开通运营,这是最恰当的选择。如果是人为因素,是铁路部门人员玩忽职守,甚至是蓄意破坏,是加开列次太过密集,那么,就需有关部门进行问责和追究,铁道部动车组还是暂且停运,认真严肃整顿一番才好。
  但总而言之,事故原因没有真正查清之时,或者真的查清了原因,就是这不堪一“击”的技术问题,在这个问题破解之前,铁道部还是暂时将动车组停止运营的好。不然再发生类似事故,铁道部如何向公众交代,其脸面往哪里搁?死难者亡灵何处安放?家属情何以堪?
  目前,铁道部似乎又陷“掩埋门”。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称现场掩埋车头是为了给救援提供方便的地形条件。这很让人费解。试想,车头无异于动车组的“大脑”,不认真检查一番,以图从中找到造成事故的“蛛丝马迹”,而草草埋掉,如果说是铁道部要掩盖真相,有点严重有点过分,那么说铁道部不负责任,是不委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11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650
发表于 2016-6-27 19: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早报马光远:动车追尾是“中国必须的自我折磨”?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7.23动车追尾事故”的善后工作正在进行,副总理张德江表示“一定会给大家一个交代”,而温州群众自发的献血和救助行动,更成为这起悲情事件中令人欣慰的亮点,相信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在这个时候,心灵都在为这起重大事故中遇难或受伤的人祈祷和祝福。
  在正式的调查结论出台之前,公众对原因的探索和质疑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反应,这种反应不过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出于人命关天的古训,希望能够彻查原因,避免同样的悲剧上演,而绝非是要彻底“否定高铁”,稍有常识和良知的人我想都容易理解这一点。
  然而,在某些媒体的眼中,公众对高铁的这种疑问成了要抡起将高铁“一棍子打死的大棒”,而且,在上至党中央、下至乡野村夫,都将眼光放到对生命的救助和未来高铁安全的关注上的时候,这种阴阳怪气的声音打着“维护国家形象”的旗号,阴森森的给积极参与的民众盖上了一顶很吓人的帽子。而且,不仅如此,个别评论将高铁的一系列事故,通过一番论证分析,以励志的方式,变成“中国必须经历的自我折磨”,按照该文的逻辑,这种事故,不管是人为的,还是技术层面的,都成了我们前进中不得不面对的,说什么“客观而言,中国社会的整体管理水平不如美欧及日本,中国各种交通工具的平均出事率都高于发达国家”;还说什么“准确地说,高速铁路是中国铁路部门在一个基础有些松懈的社会里,向世界最高水平做的一项全面冲刺,它要求铁路部门把自己的小环境打造成一个超发达国家水平的组织,还要求整个中国社会以严厉、同时又很积极的态度对待铁路部门的大胆创举”。
  这个论证的逻辑非常清楚:其一,中国社会是个事故高发的社会,所以高铁发生事故很正常;其二,事故之所有常发,是因为中国社会是个“有些松懈”的社会;其三,在这样的社会里,要求高铁不发生事故如同“铁路部门要把自己的小环境打造成一个超发达国家水平的组织”;其四,而且,高铁是一个创新,创新就要“必须经历的自我折磨”。
  这样的言论不仅侮辱公众的努力和善意,更是人为将中国社会进行切割,伤害公众的情感。试问:当之前我们口口声声宣称高铁的技术在全球“遥遥领先”和“安全绝对有保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问个为什么?中国社会事故很多,难道事故多成了高铁可以发生事故的借口?当乘客的家属要求公布死亡和受伤者的名单……当我们一再承诺“高铁追尾是不可能”的时候,不仅我们的疑问成了要将高铁一棒子打死,而且高铁的一切事故因为是“必须经历的自我折磨”就可以随便糊弄过去,不深究原因?
  中国社会为什么是个事故频发的国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一些事故之后,没有彻查事故的原因,并在制度上进行亡羊补牢,就是因为当民众提出种种疑问的时候,就有一些人给民众的参与扣上种种意识形态的帽子,就是有一些人总是为事故找这种所谓的“必经的自我折磨”的原因,就是鲜有人真的被问责。
  正因为高铁是我们少有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我们才希望他给我们带来速度的同时,更给生命带来安全。凡是真正的中国人,谁不希望我们的高铁安全运作,扬眉吐气?我们不能忘记,在日本、德国高铁出现事故之后,媒体和民众也是提出很多质疑,这种质疑难道也是为了把本国的高铁一棍子打死?相反,这种质疑使得日本新干线、德国高铁提出了技术和安全度,成为民众最可信赖的交通工具。而日本、德国更没有把高铁出现的事故归结为“必须经历的自我折磨”,而是非常苛刻,一丝不苟,因为,在生命面前,一切都应该为生命让路。
  我甚至认为,在事故原因调查之前,是否需要着急通车,因为我们无法排除事故是否因为技术原因。这是日本、德国高铁安全运营给我们的最大启示。高铁有速,生命无价,在生命面前,少扣帽子,多从人性的角度思考,中国社会才会真的进步,才会真的安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8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408
发表于 2016-6-27 20: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京报:动车温州追尾,是否存在人为因素?
  原标题:尽快查清事故原因是重中之重
  即便前一列车因雷击造成设备故障,后一列车为何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追尾的发生?动车惨剧后面是否存在人为因素?
  这个黑色的周末,“7·23”甬温线动车特大追尾事故,一如这沉闷的天气,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死难者的数字揪痛着公众的心:35死,192伤。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群本来活生生的人———我们能从媒体的报道中看到他们本来鲜活的面孔。有为了实习而将普通列车改成动车票的大学生,有刚结束旅游即将到家的老人、孩子,有到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深切哀悼那些遇难者,也愿伤者早日康复!
  事故之后,温州市民通宵排队献血的场景让人感到温暖,胸口被闸把穿透的司机临死前的果断让人感动,“最美妈妈”双手护儿致腰椎骨折、很多乘客逃生后又返回车厢救人的大爱故事让人动容,村民把新买的T恤撕成碎条结成绳救人的智慧让人敬佩,微博上的接力救援让人感到了力量,铁道部的道歉和及时启动问责,对上海铁路局局长等人的“就地免职”也让人感到一丝安慰……
  可这一切并不能让公众释怀,无法让公众的眼睛从事故的原因上离开。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称,初步了解,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原因是“雷击造成设备故障”导致的。详细的情况,正在进一步的调查分析之中———这种“初步了解”,恐怕还无法让舆论和公众完全接受。
  正如业内专家所质疑的,即便前一列车因雷击造成设备故障,后一列车为何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追尾的发生?从技术上来说,很多铁路专家都说过,我国自主研发的自动闭塞系统可防动车组追尾。这一系统可以控制同一条铁路上多列动车组安全间隔时间,信息通过钢轨传送到动车组的车载系统,防止列车追尾事故的发生。既然如此,这一系统何以在这一次追尾事故中没有发挥作用?
  很多网友也在追问,动车惨剧后面是否存在人为因素。比如,为何后发车的D3115跑到了先发车的D301前面,D3115次列车缓行乃至停车时,有没有发出应急信号并向调度报告?有乘客逃生后回忆,事故发生之后,列车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出现,他们有没有经过应急的训练……这些疑点都需要详细的调查。
  而这些疑点当然不能仅靠铁道部门自己来调查解释。据报道,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已经成立,有关部门也要求“事故调查组要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事故调查工作,查明事故原因,总结事故教训,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员”。
  事实上,就在7月23日,国务院还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这一特大追尾事故的发生,再次警示安全问题容不得丝毫松懈。
  尽快调查并公布原因、启动问责,才是对不幸死难者和家属最好的告慰,也才能恢复民众对铁路交通安全的信心。正如浙江省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微博上所言:“这么大的事故,怎能归咎于天气和技术性因素?又该谁来埋单?铁道部门应痛定思痛,从中汲取深刻教训:铁路再提速,也要安全第一!生命伤不起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5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60
发表于 2016-6-27 21: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齐鲁晚报王甘武:安全事故警示“生命高于一切”
  □新华社记者王甘武
  截至24日上午,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上升到35人,210人受伤。令人伤痛的事实,又一次把公共安全问题严峻地摆在全社会面前。
  事故发生后,温州消防支队火速实施现场救援,附近医院全力救治,当地群众或自发无偿献血,或积极提供各种帮助,抢救生命的行动在第一时间启动。受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委派,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赶赴温州,指导“7·23”动车追尾事故救援、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工作。
  各方信息显示,事故程度之严重、救援环境之复杂令人揪心,而救援行动展开之快,参与施救人员热情之高、人数之众,更让人感动。危难关头,“赶紧救人”成为从上至下不约而同的本能反应和全力以赴的自觉行动,“生命至上”的理念在争分夺秒的救援中得以充分体现。
  高效的救援固然令人欣慰,但人员伤亡的惨剧更应让人警省。近期,造成人员伤亡的安全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有效保障公共安全,事关每个人的平安,更关系全社会安全运行。
  保平安,不仅要体现在事故发生后的救援中,更应落实到安全规章的严格遵守、监督检查的有效落实和隐患问题的彻底排除等各个环节。综观近期各类安全事故中,或现极端天气下应对不力的影子,或存安全意识淡薄、管理监督疏漏的隐患,最终无不导致严重后果。
  损失难以挽回,失去的生命更无法重生。一次次的安全事故警示我们,必须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落实到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和监管的有效性上。只有把问题隐患发现在前、解决在先,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让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减少,尽最大可能避免惨剧。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后续救援、善后处理工作还在紧张进行。我们真心祝愿伤者尽快脱离危险、早日康复,真心希望相关部门认真查找事故原因,有效采取补救措施,不断升级公共安全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也是“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必然要求和公共管理者必须担当的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4-24 17:38 , Processed in 0.100078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