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英语自学网

2014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复制链接]

0

主题

532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78
发表于 2016-7-23 04: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11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650
发表于 2016-7-23 05: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4、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脏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17.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
          18.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2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78
发表于 2016-7-23 06: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14、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5、 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 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2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78
发表于 2016-7-23 07: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17、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5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60
发表于 2016-7-23 07: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8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7-23 08: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议论文阅读技巧
          一、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5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60
发表于 2016-7-23 09: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三、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喻证法 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四、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递进式。
          五、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六、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说明文阅读技巧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78
发表于 2016-7-23 10: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解题示例
          抒情散文——借景抒情——主旨:景之特点与人之情感相通处
          1、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一一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自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入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解析]
          第一步:定内容,定文体
          1.定内容。题目——《江南的冬景》,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读作者——郁达夫,联想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2.定文体。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第二步: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3.定结构。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之美,从地质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即:北国之冬景——江南的冬景:地质,河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4.定中心。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联系《故都的秋》的描写手法,可知这种喜爱之情就是文章的主旨。
          5.定特点。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中,这就是本文的特点。
          第三步: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
          1.(1)作者认为冬景有“一种特殊的情调”,如果用文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应是_____。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需要找的句子,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最后。
          B.抓语词,定特点。读句子“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这是一个判断句,抓住其中“便是”这个词,答案显然就在其后面。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注意字数问题,确定答案为:明朗。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不超过20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原文,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句中有一个重要的指示代词——“这一个”,这说明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应从前面的段落中去寻找。
          B.抓语词,定特点。①原句所在的第五个自然段的开头句末尾有“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句子,这其中的“悠闲”很显然是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的关键词,画出来。
          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后面都是描写性的话,直到“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显然都是在解说“悠闲”的,没有重点词。而接下来的一句“若再要点景致进去……”中有“再”.则说明后面的“景致”也是“境界”的一部分,将“景致”画出。是什么景致呢,从后文看,地方——乡村;时间——傍晚。则这种景致可总结为“乡村晚景”。
          ③“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句中还有一个重点连词“又是”,说明关于“境界”,前面应还有内容。到上一段中,我们可以找到与“境界”有关的一些语词,分别画出来,它们是“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以上按文序画出的重点语词有: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悠闲、乡村晚景(乡村的傍晚景致)。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将上面画出的词连词成句,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注意字数问题,则得出答案:悠闲地、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
          2.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安排材料的目的是什么?
          (1)这是采用了_______的写作手法。(不超过8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从题干中可知,作者描写北国的冬天的内容在文章的开头,且问的是写作手法方面的。这就给了我们答题的方向,应从“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的关系着手找答案。
          B.抓语词,定特点。读原文可知,写北国在前,写江南在后.且全文写的是江南的冬景,“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不是平等关系,江南为主,北国为副。江南温暖,北国寒冷。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联想前面关于文章表现手法的内容,可知这里采用的是衬托手法,且是衬托手法中的反衬。得出答案:衬托(反衬)。
          (2)这样安排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基本同上一题。这一题实际上问的就是文章使用衬托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B.抓语词,定特点。同上一题。
          C.多相联,定答案。根据前面的分析,联想上面的衬托手法的表达作用是: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结合问“作用目的”时的答题方式: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具体的表达效果。得出答案为:运用反衬突出江南冬日的生机,表达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3.在江南“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不超过40个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很显然答案就在这一句的前后的段落中。字数的限制是40,这说明要找的内容较多,可能有多个方面。
          B.抓语词。定特点。在区位中,找有关的内容,并画出来。依次可以画出这样的一些句子:①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②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③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另外,前面第二自然段中也有重要的两句,即:①寒风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②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分析,注意字数的限制,得出答案:江南之冬,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太阳出来,鸟雀吱叫,生机遍地。
          2、巷------ 柯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帐,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倘佯。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一九三零年秋
          1、文章第二、三、四段写“江南小城市中”的“巷”,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它的三个特点。(6分)(不超过8个字)
          2、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它(小巷)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为什么说是“可能”?又为什么说它是“现代的乌衣巷”?(4分)
          3、作者在第4段中涉及了一首唐诗《乌衣巷》的有关意境,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的最后一段连用了4个以“爱”引导的句子,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5、文章结尾写“长街闹市、茶馆酒楼、歌台剧院”用意是什么?(4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11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650
发表于 2016-7-23 10: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现代文阅读题表达技巧汇总教案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78
发表于 2016-7-23 11: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二、表现手法:象征、抑扬、衬托、对比、类比、铺垫、以小见大
          1、象征:借某个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把不便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回味。
          解题方法:若要求解答象征义,则要联系全文或上下文,找出体现象征物的象征义的有关信息加以综合理解判断。
          例:(01年全国卷第22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答案:因为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灵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解析:《门》第5段直接说明“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作者说的“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
          2、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突出事物,更令人信服。
          3、衬托、对比:
          对比——突出事物特征。多方面的对比使内涵更丰富,使内容更集中突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用相似的做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做陪衬叫“反衬”。
          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
          解题方法: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对比、反衬、烘托、补充的作用。
          例:(04年江苏卷)第20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
          答案:(1)写了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生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和杜甫不计个人遭遇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僧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4、联想和想象:更生动,更丰富,跨越时空,联结巧妙,更有内涵,更富文学性。
          解题方法:谈散文中联想和想象手法运用的作用,其表述程式可拟为“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使……的表达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色彩”。
          5、用典: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
          例:(04年福建卷第21题第二问)作者又怎样把文本写得情趣盎然?(7分)
          答案:(1)丰富而飘逸的联想和想象;(2)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3)化用典故,使文章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4)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6、寓庄于谐:用诙谐的形式表现严肃的内容。使行文活泼幽默风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深入的思考。
          (二)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22 13:43 , Processed in 0.083117 second(s), 6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