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高考网

高考数学(理科)复习:2009年命题预测及名师指导

[复制链接]

0

主题

532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78
发表于 2016-7-24 18: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2)利用等差中项,即证明2an=an-1+an+1(n≥2).
          4.等差数列{an}中,当a1<0,d>0时,数列{an}为递增数列,Sn有最小值;当a1>0,d<0时,数列{an}为递减数列,Sn有最大值;当d=0时,{an}为常数列。
          5.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深刻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及等价形式,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
          (2)注意方程思想、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
          考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熟练应用基本公式的同时,还要会用变通的公式,如在等差数列中,am=an+(m-n)d.
          2.由五个量a1,d,n,an,Sn中的三个量可求出其余两个量,要求选用公式要恰当,即善于减少运算量,达到快速、准确的目的。
          3.已知三个或四个数成等差数列这类问题,要善于设元,目的仍在于减少运算量,如三个数成等差数列时,除了设a,a+d,a+2d外,还可设a-d,a,a+d;四个数成等差数列时,可设为a-3d,a-d,a+d,a+3d.
          4.等差数列的性质在求解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5.在求解数列问题时,要注意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消元及整体消元的方法的应用。
          【试题举例】
          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2=1,a3=3,则S4等于(  )
          A.12  B.10
          C.8  D.6
          【答案】C
          【解析】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2=1,a3=3,则d=2,a1=-1,∴S4=8,选C.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读】等比数列图象的孤立点落在一条近似指数函数图象上。此处为数形结合解决数列问题提供了依据。
          1.深刻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紧扣从第二项起和比是同一常数这两点。
          2.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需对q=1和q≠1进行讨论。
          3.证明数列{an}是等差数列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1)利用定义,证明(n≥2)为常数;
          (2)利用等比中项,即证明a=an-1•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8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7-24 19: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1(n≥2).
          等比数列的性质在求解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4.解决等比数列有关问题的常见思想方法:
          (1)方程的思想:等比数列中五个元素a1、an、n、q、Sn可以知三求二;
          (2)分类讨论的思想:当a1>0,q>1或a1<0,0<q<1时为递增数列,当a1<0,q>1或a1>0,0<q<1时为递减数列;当q<0时为摆动数列;当q=1时为常数列。
          5.转化为基本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试题举例】
          在等比数列{an}(n∈N*)中,若a1=1,a4=1/8,则该数列的前10项和为(  )
          A.2-1/(2)8    B.2-1/(2)9   C.2-1/(2)10  D.2-1/(2)11
          【答案】B
          【解析】由a4=a1q3=q3=1/8⇒q=1/2,所以S10=1-(1/2)10/1-1/2=2-1/(2)9 .
          7.直线和圆的方程
          考试内容: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交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圆的参数方程。
          考试要求: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
          【导读】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及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距是刻画直线位置状态的基本量,应正确理解;直线方程有五种形式,其中点斜式要熟练掌握,这五种形式的方程表示的直线各有适用范围,解题时应注意不要丢解;含参数的直线方程问题用数形结合法常常简捷些。
          1.注意斜率和倾斜角的区别,了解斜率的图象。
          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斜截式、截距式等都是直线方程的特殊形式,其中点斜式是最基本的,其他形式的方程皆可由它推导。直线方程的特殊形式都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但又都有一些特定的限制条件,因此应用时要注意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以避免漏解。
          3.如何建立平面坐标系内满足一定条件的直线的方程是本节的主要问题;通用的解决方法是待定系数法;根据所知条件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的形式是解题的关键;克服各类方程局限性的手段是分类讨论;开阔思路分析问题的措施是数形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8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7-24 20: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使用直线方程要注意方程的限制条件:例如点斜式和斜截式要求斜率存在;截距式不适用于过原点的直线;两点式要求直线既不与x轴垂直,也不与y 轴垂直。
          注意合理选用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一般地,已知直线过一点,可选用点斜式,但要注意斜率是否存在;若知直线的斜率或倾斜角,选用斜截式;若知截距相等或截距的比是常数或与坐标轴围成三角形等问题,可选用截距式,但应注意截距为0的情况。
          确定直线方程的常用方法有①直接法:直接利用方程恰当的形式写方程;②待定系数法:先写出要求方程的形式,再用有关条件确定系数。
          确定一条直线主要有两个基本要素:①一个定点和斜率(或倾斜角);②两个定点(或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
          考查直线方程几种形式的求解,本质是确定方程中的两个独立系数(一点和斜率:在x轴上的截距和斜率、两点、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
          坐标法即用代数运算的方法解解析几何问题是解析几何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要理解直线方程五种形式的合理应用及应用的局限性。
          【试题举例】
          直线4x+y-1=0的倾斜角θ=    .
          【答案】π-arctan4
          【解析】tanθ=-4,∴θ∈(π/2,π)⇒θ=π-arctan4.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读】1.要认清直线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应特别注意对x、y的系数中一个为零的情况的讨论。
          2.在运用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公式时要注意无斜率的情况及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况。
          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一个基本公式,它涉及绝对值、直线垂直、最小值等内容。
          4.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有关内容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在整个解析几何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分内容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具体应用。
          5.在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也可利用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由系数间的关系直接作出结论,设l1:A1x+B1y+C1=0,l2:A2x+B2y+C2=0.
          (1)l1∥l2⇐A1/A2=B1/B2≠C1/C2
          ⇔{A1B2=A2B1,A1C2≠A2C1}
          (2)l1与l2相交⇐A1/A2≠B1/B2
          ⇔A1B2≠A2B1.
          (3)l1与l2重合⇐A1/A2=B1/B2=C1/C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8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7-24 20: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A1B2=A2B1,A1C2=A2C1}
          (4)l1⊥l2⇔A1A2+B1B2=0.
          6.若知点P(x0,y0)和直线l: x=x1, 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d=|x1-x0 ;若知点P(x0,y0)和直线l: y=y1, 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d=|y1-y0 .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也可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求解。求解一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时,直线方程要化成一般式. 研究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的关键是:直线是点与其对称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7.要注意特殊直线对公式的制约作用. 求两直线的夹角或直线到另一直线的倒角,或利用夹角(或倒角)求参数,主要依据夹角公式。若斜率不存在,可考虑用数形结合来求。
          求解与两直线平行或垂直有关的问题时,主要利用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即斜率相等或互为负倒数. 若出现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可考虑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研究。
          直线的平行关系的图形分析往往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其代数特征是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但应用斜率公式时也要注意平行于y轴的直线的限制性。
          【试题举例】
          已知l1:2x+my+1=0与l2:y=3x-1,若两直线平行,则m的值为     .
          【答案】-2/3
          【解析】 2/3=m/-1≠1/-1⇒m=-2/3
          (3)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导读】主要考查根据直线方程、二元一次不等式所画平面区域的准确性,可能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一般地,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表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通常我们取一个特殊点(x0,y0)考察Ax0+By0+C的正负判断应取直线哪一侧。特殊地,C≠0时,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所谓>在右侧,<在左侧即Ax+By+C>0(A>0),不等号为大于号(>)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在直线Ax+By+C=0的右侧, Ax+By+CA>0),不等号为小于号(Ax+By+C=0的左侧。
          【试题举例】
          下面给出的四个点中,到直线x-y+1=0的距离为√2/2,且位于{x+y-10}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点是(  )
          A.(1,1)  B.(-1,1)  C.(-1,-1)  D.(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8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7-24 21: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答案】C
          【解析】给出的四个点中,到直线x-y+1=0的距离都为√2/2,位于{x+y-10}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点是(-1,-1),∵{-1-1-10} ,选C.
          (4)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导读】线性规划的意义不仅仅是利用于简单的线性关系的求最值问题,命题者将之与解析几何中的点坐标相互交汇而编制出很多精彩的考题. 主要考查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最小值问题. 主要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解决线性规划应用题的一般步骤:①设出变量,找出线性约束条件和线性目标函数;②准确作图;③求出最优解。
          线性规划问题中的可行域,实际上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基础,因为在直线Ax+By+C=0同一侧的所有点(x,y)实数Ax+By+C的符号相同,所以只需在此直线的某一侧任取一点(x0,y0)〔若原点不在直线上,则取原点(0,0)最简便〕,把它的坐标代入Ax+By+C=0,由其值的符号即可判断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或<0)表示直线的哪一侧。这是教材介绍的方法。
          在求线性目标函数z=ax+by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时,设ax+by=t,则此直线往右(或左)平移时,t值随之增大(或减小),要会在可行域中确定最优解。
          解线性规划应用题步骤:(1)设出决策变量,找出线性约束条件和线性目标函数;(2)利用图象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找出决策变量,使线性目标函数达到最大(或最小).
          简单的线性规划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资源的限制下,如何使用资源来完成最多的生产任务;或是给定一项任务,如何合理安排和规划,能以最少的资源来完成。如常见的任务安排问题、配料问题、下料问题、布局问题、库存问题,通常解法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归结为线性规划,使用图解法解决。
          图解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时,根据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是关键的一步。一般地,可行域可以是封闭的多边形,也可以是一侧开放的非封闭平面区域。第二是画好线性目标函数对应的平行直线系,特别是其斜率与可行域边界直线斜率的大小关系要判断准确。通常最优解在可行域的顶点(即边界线的交点)处取得,但最优整数解不一定是顶点坐标的近似值。它应是目标函数所对应的直线平移进入可行域最先或最后经过的那一整点的坐标。
          【试题举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78
发表于 2016-7-24 22: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如果点P在平面区域{2x-y+2≥0,x+y-2≤0,2y-1≥0} 上,点Q在曲线x2+(y+2)2=1上,那么|PQ 的最小值为(  )
          A.3/2  B.4/√5-1  C.2√2-1  D.√2-1
          【答案】A
         
          【解析】点P在平面区域{2x-y+2≥0,x+y-2≤0,2y-1≥0} 上,画出可行域,点Q在曲线x2+(y+2)2=1上,那么|PQ 的最小值为圆上的点到直线y=1/2的距离,即圆心(0,-2)到直线y=1/2的距离减去半径1,得3/2,选A.
        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全试卷包括Ⅰ卷和Ⅱ卷.Ⅰ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
          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
          试卷应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总体难度要适当,并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导读】1.用好前五分钟。首先在规定的时间内先在指定的地方写好自己的考点、考场、考号和姓名,然后快速阅览试卷一遍,清点试卷页码是否相符,看看试卷有无缺损和漏印、重印、字迹不清等,如发现问题,则迅速报告监考老师处理,同时初步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
          2.先易后难。通常按试卷题号依次解答,选择题最后一题,填空题最后一题一般较难,如果每题已经花了5~6分钟还不能解决,最好先跳过,可以采用先暂时凭直觉猜一个答案,把整卷能够解决的题目解决完以后,再回头解决这两道题目。选择填空用50分钟,每道选择填空题在2分钟内解决。前四道解答题用45分钟,剩下的25分钟用来解决后两道解答题和检验前面所做过的题目。
          3.千万不能随便放弃,即使是最后一题,它的第一小题,甚至第二小题也可能是中档题,最难可能只出现在第三小题,因此我们在解题中要留时间给最后一题的1,2小题。
          4.如果平均每题所花的时间都略有超时,那只要保证选择填空和解答题的前三题尽量不失分,后面的解答题可根据分步得分的原则尽量拿分即可,要学会舍得.
        附 2009年与2008年考纲差异
          【导读】2009年的大纲与2008年的大纲内容基本一致。
         
          第三章 知识大盘点 第三章 知识大盘点
          高考数学知识网络图
          1.集合与简易逻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8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7-25 00: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2.函数
         
          3.数列
         
          4.三角函数
          (1)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
          反正弦 |x ≤1,arcsinx∈[-π/2,π/2],sin(arcsinx)=x,
          反余弦 |x ≤1,arccosx∈[0,π],cos(arccosx)=x.
          反正切 x∈R,arctanx∈(-π/2,π/2),tan(arctanx)=x.
          方程 sinx=a,|a ≤1,则 x=2kπ+arcsina,或x=2kπ+π-arcsina,(k∈Z)
          方程 cosx=a,|a ≤1,则 x=2kπ±arccosx,(k∈Z)
          方程 tanx=a,a∈R,则 x=kπ+arctana,(k∈Z)
          (3)加法定理与解斜三角形
          (4)斜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与面积
          5.向量
          6.直线和圆
         
        基本公式
         
        两点间
        的距离
        |AB =
        线段的定比
        分点公式
        x=''y=
        线段的中点
        坐标公式
        x=''y=
        直线方程
         
        斜截式
        y=kx+b
        点斜式
        y-y1=k(x-x1)
        两点式
        (y-y1)(x2-x1)=(x-x1)(y2-y1)
        截距式
        +=1
        参数式
        α为直线的倾角,t=P0P
        直线Ax+By+C=0(A2+B2≠0)的方向向量为(B,-A);法向量为(A,B)
         
        点P0(x0,y0)到直线Ax+By+C=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5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60
发表于 2016-7-25 00: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A2+B2≠0)的距离:
        d=|Ax0+By0+C/√A*A+B*B
          两直线的交角:
          l1到l2所成的角φ(l1、l2的斜率分别为k1、k2),tanφ=k2-k1/1+k1k2
          l1到l2的夹角(不大于直角)φ0,tanφ0=|k2-k1/1+k1k2
         
            第四章 应试答题技巧
          最易导致心理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是入场后与答卷前的临战阶段,此时保持心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不忙匆匆作答,可先通览全卷,尽量从卷面上获取最多的信息,为实施正确的解题策略作全面调查,一般可在10分钟之内做完下面三件事。
          1.解答那些一眼看得出结论的简单选择或填空题(一旦解出,情绪会立即稳定).
          2.其他不能立即作答的题目,可一边通览,一边粗略分为A、B两类:A类指题型比较熟悉、预计上手比较容易的题目;B类是题型比较陌生、自我感觉比较困难的题目。
          3.做到三个心中有数:对全卷一共有几道大小题有数,防止漏做题,对每道题各占几分心中有数,大致区分一下哪些属于代数题,哪些属于三角题,哪些属于综合型的题。
          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对于同一道题目,有的人理解的深,有的人理解的浅,有的人解决的多,有的人解决的少。为了区分这种情况,高考的阅卷评分办法是懂多少知识就给多少分。这种方法我们叫它分段评分,或者踩点给分踩上知识点就得分,踩得多就多得分。
          分段得分的基本精神是,会做的题目力求不失分,部分理解的题目力争多得分。
          1.对于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有的考生拿到题目,明明会做,但最终答案却是错的会而不对。有的考生答案虽然对,但中间有逻辑缺陷或概念错误,或缺少关键步骤对而不全。因此,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经验表明,对于考生会做的题目,阅卷老师则更注意找其中的合理成分,分段给点分,所以做不出来的题目得一二分易,做得出来的题目得满分难.
          2.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从拿不下来的题目中分段得点分。我们说,有什么样的解题策略,就有什么样的得分策略。把你解题的真实过程原原本本写出来,就是分段得分的全部秘密。
          (1)缺步解答。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确实啃不动,一个聪明的解题策略是,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尚未成功不等于失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这叫大题拿小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8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408
发表于 2016-7-25 01: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2)跳步答题。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这时,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卡壳处的攻克如果来不及了,就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继续有……一直做到底。也许,后来中间步骤又想出来,这时不要乱七八糟插上去,可补在后面。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想不出来,可把第一问作已知,先做第二问,这也是跳步解答。
          (3)退步解答.以退求进是一个重要的解题策略。如果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你可以从一般退到特殊,从抽象退到具体,从复杂退到简单,从整体退到部分,从较强的结论退到较弱的结论。总之,退到一个你能够解决的问题。为了不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应开门见山写上本题分几种情况.这样,还会为寻找正确的、一般性的解法提供有意义的启发。
          (4)辅助解答。一道题目的完整解答,既有主要的实质性的步骤,也有次要的辅助性的步骤。实质性的步骤未找到之前,找辅助性的步骤是明智之举。如:准确作图,把题目中的条件翻译成数学表达式,设应用题的未知数等。
          答卷中要做到稳扎稳打,字字有据,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成功,提高成功率。试题做完后要认真做好解后检查,看是否有空题,答卷是否准确,所写字母与题中图形上的是否一致,格式是否规范,尤其是要审查字母、符号是否抄错,在确信万无一失后方可交卷。
          第五章 考前状态调整 第五章 考前状态调整
          第一节 调整心态,突破心理围城
          一、考试一半是靠心态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广大考生是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它不仅是对考生的知识、智力、技能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情感、意志、体力的挑战。无论心理学的研究,还是高考的实践都表明,考生的应考心理如何,临场发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考的结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20个影响高考成功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试中心态排第1位。
          1.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
          应考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多数时候主要反映在思维活动中,但有时会在人的言行、神态中表现出来。比如在考试前感到紧张不安、焦虑失眠,学习效率下降,甚至食欲不振,精神体力都有极度疲惫的感觉;在考试中有人心情激动,难以平静,不能很快进入角色;有人碰到一些问题就惊慌失措、悲观失望,甚至想退场;有人感到头昏目眩,心慌烦躁,身心不适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有一些医学工作者称这种现象叫考试综合症。据最近几年的实际观察,有以上这些现象的考生不是少数,而占到相当的比例。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适度的压力,适当的紧张,可以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无论是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对人的心理锻炼都有益处。但是,如果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情绪不安、焦虑紧张、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现象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临场发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8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7-25 02: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2.应考心理对临场发挥的影响
          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应考心理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临场发挥的好坏。应考心理越好的考生,一般来说,临场发挥就越好。反之,则越差。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考生平时成绩并不怎么好,甚至较差,但是高考中却发挥得相当出色,甚至超水平发挥;而有的考生平时成绩还不差,但考试结果却令人失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应考心理在作怪。可以这样说: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临场发挥是对应考心理的最好检验。
          3.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应该教育考生,使他们认识到:高考固然是一条成功之路,但并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金榜题名诚然可喜,但榜上无名也未必就是穷途末路。当今社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时代,需要各方面人才。只要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正确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就一定能有所作为。考生应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扰,正确对待高考。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考生一定不能迷信,有的考生考前看到了乌鸦,就觉得自己完了,看到喜鹊则认定对自己是个好兆头。还有许多考生考前爱扔硬币来判定自己的成功几率。这些都是要不得的,只会扰乱你的情绪,打击你的自信。
          二、考试情绪的自我调适
          考生当听到入场铃声时,难免心理紧张,特别是第一天的第一科考试。所以提前准备很关键,首先是物质准备,而心理准备更为重要。考生一迈入考场,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紧张。考前的知识储备和身心调适越充分,这种紧张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在考场上已经出现这种状况,这时再去懊悔是没有益处的,只能积极地采用一些调控措施消除这些情况带来的影响。
          1.突然慌乱
          有时,考生可能因为在作答时遇到了难题,或是遇到钢笔坏了之类的意外情况,或是冷不防从脑海里迸出我要失败了等消极的想法,便突然慌乱起来。这种情况发生后,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放松,一旦出现突然慌乱的最初征兆,最好暂停作答,闭合双眼,轻轻地对自己说放松,重复六次,并注意体验全身松弛的感觉;也可以全身高度绷紧十秒钟,然后突然放松。第二种方法是深呼吸,在突然慌乱时,呼吸会变得急促,这时应该有意调节呼吸,在吸气时绵长、缓慢、深沉,呼气时也这样。第三个办法是中断思路,一旦产生容易引起慌乱的想法,可以果断地对自己说停,同时握紧一下拳头,这样能中断原来的思路。当自觉情况好转后,应迅速转入正常考试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5 23:37 , Processed in 0.050435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